能效标识随便买 家电能效标识管理缺陷多
新一轮节能补贴对市场销售拉动不大,但是围绕这265亿补贴,企业动的脑筋可真不少。近日有媒体踢爆“多款平板电视突击变更产品能效备案信息,其中一款产品的能效信息在修改三次后仍未达标”。
对此,记者专门登陆“中国标识网”看到,某品牌彩电同一型号电视能效等级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前后更改四次,从1.4到1.7再到1.9不等。这种“智慧”也再次让企业陷入“骗补”疑云。同时,能效等级的“自我报备”制度亦同样饱受质疑,“中国能效标识”网上竟然可随便购买。
变更产品备案信息为补贴?
记者通过“中国标识网”查询注意到,某品牌平板电视,其能效指数在2012年4月12日仅为1.4;但在5月23日却从1.4变为1.7;随后,5月27日又升级为1.9,最后一次在7月11日改回了1.7。而另一型号的平板电视,其能效指数从2011年5月5日的1.4改为2012年7月11日的1.7,LCD被动待机功率从0.9W改为0.5W。
对于这种几经更改能效等级的做法,不少业内人士质疑企业涉嫌“造假骗补”,但对于这种指责,企业却有着自己的看法。
海尔青岛总部文化中心经理霍建明指出,之所以对同一型号产品做了多次更改,原因是该产品报备1.5的能效等级是节能补贴发布之前的备案。海尔通过产品技术优化达到1.7能耗标准后,又重新报备。
创维集团彩电事业本部总裁刘棠枝则表示,“因为在没有补贴之前,达到1.4即为一级能效,指数再高也没有意义”。但新标准出来后,1.4已经不能达标了,必须将实测信息重新录入。
记者了解到,企业在“自我报备”之后,还将面临国家不定时抽检,以确定是否合格,因此“虚标”企业将承担风险,要过最后的审查关,这也是企业认为“不构成骗补的主要因素”。但实际情况是,受到财力物力等因素影响,抽查力度如何尚不得而知。
申报能效等级全凭自觉
来源: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