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家电网-2012-4-5) 经济学有两条基本法则,一是当利润与规模同步增长时,就业率上升;二是一切形式的投资,其利润率与风险成正比。显然,这两条定律对美的并不适用。
美的怪现状之一:盈利越高,解雇越多
利润率上升不一定能创造就业,除非用增加的利润进行投资,同时限制非生产性消费,这反应到企业经营中,可以简单理解为削减行政和财政成本,二者“不一定”体现为函数关系。阴谋论者设想美的业绩造假,但我们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因为美的的非生产性投入表现为票据贴现,以及与贴现行为相关的一系列财政衍生品。前些年当海尔全力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曾经想到过渠道整合,所幸后来没搞成(海尔的‘不及’,也只比美的‘犹过’的风险略小),因为只有资金充裕,信誉良好,且对市场和渠道有着绝对统治力的企业才能承担卡特尔的风险,否则所谓“全产业链优势”随时可能转化成库存和负债。
美的尽管还没沦落到温州和山西商人借高利贷填补亏空的窘境,它尚有庞大的企业资产可供抵押和出售。现代金融工具发明以后,“砸锅卖铁”有了更动听的说法叫“股权转让”,在国有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革以前,经营不善的企业偿还债务的唯一方式是卖楼卖地(伴随着高去职率)。笔者曾亲历过老牌国企的末日,与伏尔加汽车厂贱卖私人的悲壮谢幕类似,既然执政73年的大党都可以一朝自尽,国有资源贱卖给另一家国企,或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这些落日企业,昔日的行业巨人卖身为奴的道路,无不从股权转让,无不从管理者购买,无不从下克上式的疯狂并购开始。
美的怪现状之二:企业萧条,高管发达
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文章开头提到的第二条经济法则也适用于即将倒闭的企业,仿佛商业界的“回光返照”,垃圾股反而具有比绩优股更高的心理预期,即“旁人恐慌我贪婪”,当这个企业将要大难临头的时候,它的市值竟表现得颇为稳健,缓中有升,分红也高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但高分红不代表对盈利前景寄予更高的期望,“股票”这一金融工具往往给人以幻觉,仿佛其股价能体现企业的未来价值,但这取决于“投资”与“投机”所占融资比例的均衡,因此在加入投机变量之后,依据开篇第二条经济法则:更高的分红就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分红”相当于变卖并瓜分企业资产,承担风险最小但受益最大的人,也正是企业危机的幕后推手,此人的名姓,当已为世所共知。
美的目前面临的困难,比当年张瑞敏刚接手海尔时更大,当时行家预言海尔“1000年也还不了债”,而此时美的亏空已在彼时海尔百倍以上。请问,这一切如何收场? 【C.C】
来源:口碑家电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