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家电网-2012-5-24) 近日,国务院颁布了2012年对高能效家电产品补贴办法,包括空调,热水器,电视,洗衣机,冰箱在内的五类达到节能标准的产品,提供总计265亿元人民币的财政补贴,补贴额度超过2009年家电下乡的3倍,足见国家整合家电产业,完成家用电器全盘节能化的迫切心情,从而在全局上向有利于实现“十二五”节能规划的方向发展。
社会各界的反应普遍积极而热烈,因为它不再像前两年那样吃大锅饭,而是使重点扶持对象与我国经济宏观发展目标相一致。家电股随之一路看涨,证明投资者已经在畅想着我国日渐萧条的家电产业,能在政府注资后强势复苏。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笔者认为取决于它对家电业和中国宏观经济将造成何种影响。
频繁的巨额补贴究竟是在造血还是输血?
以补贴额度10%计算,此番补贴政策可以拉动2600亿内需,将10%的额度折算为让利,消费者从一台空调或电视得到的实惠少则二三百元,多则上千元,但前提是,如果这笔钱是直接补贴给商家的,它必须能够百分之百回流到市场末端,而这又取决于这个品牌在高效节能市场所占份额,成本控制,以及对研发和宣传的投资力度,最后流回到消费者手中的实补数额将是以上几个变量的函数。
这又引发三个必须回答的问题:第一,如果补贴政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惠民”,国家为什么依然对企业或整个行业持续巨额“注资”,而不是将直接来自税金的补贴款返利给消费者?可能有些学者还会追问,那么你现在讨论的究竟是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第二,如果补贴政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完成行业整合,那么2600亿产值是否足以让那些无法达到未来五年节能指标的后进企业“三振出局”?第三,补贴政策需要一份缜密到何种程度的执行细则,才能保证受惠企业将补贴款大部用于技术研发,从而促进核心竞争力提升?
但也有学者指出,输血和造血只是相对而言,因为不管有没有补贴,龙头企业每年花几十亿搞研发都是固定的,而后进企业即便拿到补贴,也一定用来抵偿不断走高的成本。
“265新政”是4万亿产业振兴计划的悲剧重演么?
4万亿造成了什么后果?一曰通货膨胀,二曰房地产过热。众所周知,补贴是变相的政府投资,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解,这一行为扭曲了供需关系,价格是供需关系的真实反映,所以财政补贴反应到市场上,就是消费指数被扭曲了。在极端条件下,原本过剩的产能(家电行业表达为价格战和高库存)被原本不存在的需求所消耗,由于它对未来消费指数的预期被高估了,所以增加出来的这部分消费如果流向再生产就成为负债,如果它流向消费,就直接转化为通货膨胀,无论哪一种可能,都将导致财政补贴结束以后的产能过剩和新一轮财政紧缩。
当然,现在预言265亿补贴将导致通胀或产能过剩还为时过早,显然只要未来我国公民用于高效节能家电产品的消费增长总额超过补贴带动的产能增幅,或者说消费占我国GDP比率的增幅超过GDP的增幅,中国经济就将获得真正的增长,而不会像郎咸平教授预言的那样,陷入30年,乃至更久的经济衰退期。【C.C】
来源:口碑家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