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正在重蹈日系覆辙,一些表象是相同的,比如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劳动要素成本上升,技术创新不足(但吆喝的不少),房地产和股市泡沫高悬,出口和内需不足,银行坏账率上升,而国家对国有银行的扶持又有松动的迹象。中日的差别在于,日本企业在经济环境恶化前尚且是各自领域里的绝对领先者,它们主要是和自己人竞争;而中国企业则无论经济环境好或不好,都始终处于追赶者的不利地位。人民币与日元在基本相同的历史阶段大幅升值,但升值的意义,以及制造业所受损失的性质不尽相同。
汇率上升与通货膨胀压力并存
人民币不仅面临升值的压力,它贬值的风险也不小,二者并不矛盾。贬值是指人民币的绝对购买力,是在中国出售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但升值指的未必是人民币的相对购买力,它可能体现的是外国人对“中国制造”有效需求的上升或下降,这要看升值是需求的原因还是后果,以及政策对于汇率和利率的影响,但以逻辑而论上升或下降是不确定的。所以“人民币升值”就包含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在国内的购买力下降了,另一方面外国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减少了。
汇率上升可能与生产要素挂钩,若二者上升的幅度都比较明显,则后者可能是前者的原因之一。中国制造低廉的价格势必抬高供给,但需求未必上升,而且资源和生产力都不一定同比上升,产量的增加因此是以污染环境和降低效率为代价实现的,这会导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如果需求没有如企业所预料般上升,政府将会提供财政补贴支持企业以低利为诱饵出售商品,这会导致两个灾难性的后果,一是倾销扭曲了资源配置和供需平衡,透支掉未来的需求;二是以透支消费作为标准扩张,至少是维持住当前的产能,从而为下一轮需求不足埋下隐患。
与此同时,常年由低价战略维持的高出口增速使外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加,也就是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这又会推高人民币价格,从而抬高了外国人购买中国商品的成本。此时中国制造业的出口量即步入下行轨道,它无法仅靠财政补贴和不断衰退的出口贸易维持原来的规模,于是紧缩成了唯一的选择,工资下降而失业率上升,导致内需的进一步萎缩,次优者将被陆续驱逐出局,直到产能与内外需求之和重新达到均衡,代价是全社会无效率,资源的浪费,和恶化的自然环境。
汇率上升的真实意义是钱已赚够
只有重商主义者相信出口创汇能使一国财富无限增长,因为国际贸易的意义绝不是使一国财富增加,而使另一国财富减少,贸易的价值体现为充分的生产分工。前文已经分析过,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提高了世界对中国制造,中国货币的需求,但中国开采资源的效率根本赶不上经济增速,当中国经济膨胀到一定规模以后,开采和从国外进口资源,加工的平均成本上升,生产的边际利润递减,这在制造业必然体现为汇率上升,它意味着外国人购买“中国制造”的代价变得昂贵了,从而降低这些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
麻烦的是,需求递减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可能由于西方世界爆发金融危机而在瞬间摧毁国际贸易的供需平衡,前者听上去更有利些,但只要中国企业不能摆脱掉对于规模扩张,对于财政补贴的迷信和依赖,那么汇率上升和通货膨胀来临的或急或缓,或早或晚,等待我们的结局都无非是如同日本产业那般的集体溃败。
不尊重市场法则者,亦必为市场掠夺。说白了就是,当我们的钱已经赚够了,就到了该为信用扩张买单的时刻,若扩张时期的资源配置和制度设计是低效率的,我们就更不可能在紧缩和衰退期以高效率重建优势。【C.C】
来源:口碑家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