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陷商业模式困境 欲弃品牌淡化战略
“喜迎十八大”和“光棍节”都不能挽救苏宁,2012年还剩下7周,它的销售额只完成了100亿,距离全年200亿的规模相去甚远。行业口碑方面,苏宁近期爆出来的几乎全是负面消息,比如关闭门店,管理成本上升,“零元购”涉嫌不正当竞争等等。虽然苏宁官方发言人对媒体表示,要在最后两个月再发力,但只要对家电零售业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至少苏宁在今年的坠落,几无悬念。
两种商业模式尚未调和
如果一家企业兼营电商和门店,按照正常思路,电子商务应该是对实体店的渠道支持,实体店提供体验,宣传,和购物享受。相对京东来讲,苏宁易购的后发优势相当明显,覆盖率比京东大,电商可以利用现成的渠道,做到只要有苏宁的门店就可以送货,避免重复建设。
虽同为电商,但苏宁和京东的企业目标有本质区别,各大品牌仍不排除京东不惜成本做大是为了上市,也许变现离场就是刘强东的最终诉求,他扰乱了游戏规则。苏宁则是扩张型企业,它的门店像病毒一样繁殖,电子商务更是对其“乐观扩张精神”推波助澜,因为一旦它形成全国性的品牌,就不能容忍在网站上全国人民都看得到,却有不能送货上门的区域,在此意义上,苏宁易购并不是对京东,亚马逊之类竞争者的战略回应,而是它自身发展和演化的直接产物。
尽管如此,由于搅局者京东不顾成本参与竞争,演化出来的电子商务与原来的商业模式不能形成合力,反而拖了门店的后腿。矛盾在于,即便实体店在京东等新兴电商的冲击下业务萎缩,但仍是利润来源,而作为演化方向的苏宁易购则是亏损部门。苏宁重蹈了当年通用汽车的覆辙,即用盈利的部门补贴亏损部门,而且还没法像GE那样将亏损的部门卖掉,这使它不能使两种有希望的商业模式在短期实现整合。
淡化品牌的基本战略难以为继
鉴于苏宁的两种基本商业模式都是矛盾对立的,它的战略当然也就无法继续适应市场需求,“超级店”正是对既往战略思路的一次勇敢背离。经常有同行问我们,“超级店能成功吗”?我说,它必须成功,否则易购与门店就面临二选一的局面,它不敢像还没上市的京东那样押宝电商,就只能再走回头路,那意味着它完全无法应对2.0时代的营销挑战。
超级店的核心功能是“体验+定制”,商业模式归类为O2O,所以它必须突出品牌,而且还要“加注”明星品牌,否则自己不事生产的企业拿什么体验?靠什么粘合用户?增值服务从何而来?用来支撑“苏宁”这个虚拟品牌的产品和服务都只能从厂商那儿获得,它们的角色是“上得了台面的供应商”。其中以苹果和三星为代表,体验店原本就是要复制Apple Store的成功模式,TCL是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此,口碑家电网也以探营的形式,与TCL品牌负责人和消费者一道,在苏宁内新开设的TCL体验馆开展一系列互动活动。我们还会在探营,访谈和专栏三个板块陆续发布相关分析和评论文章。【C.C】
来源:口碑家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