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疲惫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出台一些激励政策,对促进消费、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像近年来政府推广的家电下乡、节能惠民工程、家电以旧换新活动等刺激政策都对扩大消费、保障家电业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情况下保持良性健康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任何一项消费刺激政策都可能是把双刃剑,如果仅仅关注市场效果而忽视其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果,那就可能把好事办成坏事,节能灯推广就是一例,顾头不顾尾,只管推广不管回收,以致目前陷入了尴尬境地。
在当今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节能环保更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08年国家相关部门推出绿色照明工程,推广节能灯的使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活动当年便推广使用1亿多只,成绩斐然。而且自活动推广以来,仅仅三四年时间,节能灯便成为了市场的主流,每年为国家节约数百亿度电力资源。由此看来,这项由政府主导的绿色照明工程进行得非常成功,为节能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如今盘点起来,业内专家即便面对如此辉煌的成绩也难以产生半点儿兴奋,相反却开始为快速发展起来的节能灯市场感到担忧,因为节能灯已经对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节能灯本身因为含有汞、铅等有害成分,报废后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虽然这种污染可以通过科学地处理进行规避,但遗憾的是,当初政府有关部门在推广绿色照明工程活动时只注重了市场推广的数量,却忽视了节能灯报废后对环境可能产生的严重污染,更没有因此而未雨绸缪,在活动开展的同时启动预防措施,从而导致如今人们不知节能灯的污染问题而随意丢弃、回收渠道匮乏导致节能灯无法回收、处理设施缺少带来节能灯无地处理等各种问题。
今天,当初推广的数量巨大的节能灯已进入报废高峰期,而蓬勃发展起来的节能灯市场每年销售10多亿只,也就是说,未来每年的报废量也将达到10多亿只,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节能照明这项本来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事情将会彻底背离初衷,甚至会因为污染而变得遗祸千年,后患无穷。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政府相关部门和节能灯企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大报废节能灯对环境污染的宣传,建立完善回收渠道,加快建设节能灯回收处理设施,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参与节能灯的回收处理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节能照明、防治污染的氛围,如此方能使节能照明福荫子孙。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