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篇]探营海尔工业园(下):博物馆企业文化篇
口碑家电网小编一行最近接受海尔文化中心的邀请走访了青岛海尔工业园,对其历史,文化,管理体系进行了资料采集和调研工作。我们的行程从工业园内最著名的海尔博物馆开始,它分为文化馆和生活馆两大区域,前者展示海尔企业历史和文化,后者则将展示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家电行业,包括多件珍奇的历史文物,以及海尔自主设计的特色产品,某个时代的销量冠军,地方风格的订单特卖品等,无不让人大开眼界,感叹海尔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赞叹其承担社会责任,为社区和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并不在其恢弘的经济格局,和耀眼的技术成就之下。
海尔从1998年开始流程再造,到今年已接近完成。流程再造源于张瑞敏对企业生命周期和生存理论的理解,将之本土化为“海尔模式”,就是要不断否定过去的成就,挑战既往的成功模式,使顽固退化保平安的思想,更使“利益集团”在海尔无立锥之地。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互联网时代世界知名品牌” - 这句标语非常有名,它定义了流程再造的最终结果,也就是海尔的企业目标。张首席的看法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不是维系自身的生存,追求无目的生存就不是企业,而是官僚组织。
但张瑞敏对“名牌”的理解也与众不同,他的名言是“下棋找高手,国内无名牌”。这意味着海尔要成为扩张型企业,管理必须随着规模增长进化,不断创业,一次次流程再造,并且每次再造承担的风险都更大,但绝不会比拒绝扩张的风险更大。
“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即实现扁平化管理,构建以充分分权为前提的“自主经营体”,目前来看这个策略很成功,问题是,张瑞敏认为创新必定包括了对以往成绩,模式的否定和扬弃。而这座博物馆里陈列的所有荣誉都是靠过去的模式获得,靠这些荣誉和围绕它们形成的文化可以激烈人,凝聚人,启发人,但是相应地,也会被对过往的留恋所束缚。张首席的破题之道,是对年轻干部下注,“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先给年轻人搭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然后周而复始地参加预赛,半决赛,决赛,使公司永远掌握在拥有创业激情的人手里。内部竞争,择优上岗再与到期离任的轮岗制度结合起来,就能有效抵御大企业病的侵袭。
SBU,即战略事业单位,是保住创业激情的制度条件,让海尔集团内几千个独立经营的小团体与市场接轨,而不是卷入山头斗争,不是把脑筋用在迎合领导,和想法设法维持小派系生存上面。
海尔制度管理最精髓的部分是这个“倒三角结构”。据了解,海尔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26岁,职工32岁,这是它保持创业激情的秘密。为什么要持续创业,而不能守江山呢?张首席说,因为你想守也守不住,海尔必须赶在市场需求被所有企业感知前抢先求变,这就必须最大限度发挥员工和各级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从制度上讲也就是分权,一个敏感话题是:在分权体制下,领导应该起什么作用?
张瑞敏给出的答案非常惊人,他说:“领导的作用是为员工提供资源和服务。”这意味着,起码从张首席自己的角度,的目标是使整个领导层由统治阶级,转型为给员工提供机会和保障的“创业平台”,从而在工商业领域抢先实现“官僚公仆化”的宪政理想。
海尔的流程再造还没有最终完成,但他认为无非有两种效果,一是普通员工和基层干部创造力爆发,使企业劳动生产力有了持续提升;二是海尔不再适合当养老院,每年都没有突出成绩的老领导将被干劲儿十足的年轻人轻易取代,从而以更高的频率完成新陈代谢。【C.C】
来源:口碑家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