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报告:11月中国家电行业市场评测
衰退的大环境里很少有企业能独善其身,除非它生产的是高度区隔化的产品,比如卡带机时代的索尼Walkman,命令操作时代的微软Windows,或功能机时代的苹果iPhone。或者是拥有企业联盟和自有渠道的超级多元化企业,像希尔斯。在中国,只有多元化初期的海尔(空冰洗全部销量第一)和渠道自有化初期的格力有可能实现“逆势增长”,即规模或利润的真实扩张,其余毫无疑问出自公关公司或企业文化中心的吹抬炒作。
伊莱克斯和美菱的代工困局
11月家电行业的主旋律是传统强权的陨落,日本企业几乎走到覆灭的边缘,夏普再度因为严重亏损而欲向富士康妥协,后者可能不久接管夏普管理层。
大环境造成中外企业相似的命运。美菱是与海尔同一批与市场接轨的明星企业,但它错过了多元化浪潮,在海尔抵押贷款兴建工业园,和冒着国际竞争的压力走出国门的时候,美菱一心只想守住冰箱市场份额。它的市场份额迅速跌落,闭关锁国的主要后遗症是品牌缺乏号召力。家电属于成熟产业,技术门槛低,直接引进成品,甘当组装厂而不是研发企业,能生产压缩机的企业在中国不过两三家,空调却连年供给过剩。中怡康报告显示,某些知名企业空调囤货超过1000万台,这当然也是为追求指标扩张盲目向经销商压货的恶果。除了品牌,谁和谁家的技术也差不太多,消费者认的就是“牌子”,它已经综合了质量,服务,营销三种因素。
不搞多元化,不做自主研发,不敢走向国际市场更没有发明创造的企业会被市场无情淘汰。拒绝创新和惧怕发展,造成今日美菱的悲剧,品牌缺乏号召力,未曾对产业链布局,这些问题不是靠更换CEO就能解决。美菱和长虹存在相同的基因问题,无品牌的多元化战略不可能达到千亿规模,它想实现营业额的增长只能依靠代工。
伊莱克斯是美菱的主要代工客户,它比美菱还“先走一步”,关闭工厂而专注贴牌。伊莱克斯没有察觉贴牌模式的逻辑悖论,即,你关闭工厂是因为消费者不认可你的品牌,那么你请美菱给你代工而利用自己的品牌和渠道,是因为你信任你的品牌,渠道还是美菱的制造工艺?优质企业一般不会给信誉不佳的企业代工,正是美菱代工的产品不断被曝出质量问题而使伊莱克斯品牌受损,它同时也摧毁了美菱的口碑,因为你让消费者发现,不仅品牌做不起来,你的制造水平在国内也上不了台面,这样的企业搞多元化,想冲击千亿规模实在是一个笑话。
牡丹也想捞上一笔
牡丹比美菱更惨,美菱只是品牌价值缩水,生产工艺低下,但它起码具有一定生产力,能脚踏实地地赚钱。牡丹则不同,它在电视行业集体向液晶转型时就因严重落伍而被踢出市场了。它跟小霸王是同一种心态,赶上一波浪潮投机一把,赚了就跑,而不必考虑再投资,产业升级和品牌战略。
虽然抱着捞一票就走的赌徒心态,但与美菱不同,牡丹还是具有相当的品牌优势,它能唤起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的“集体记忆”。除非消费者关心这个行业,否则很少有人知道牡丹电视其实都是京东方生产出来,而后为了节省开店的成本,拿到京东商城上去卖。
有人问,那为什么京东或京东方自己不做电视,何苦让什么也没干的牡丹把大头拿去?理由有二:一则做一个品牌比干投机需要更高的成本和技巧,莫说京东方,连富士康也半途而废了;二则大头也未必让牡丹拿去,苹果能拿走8成毛利是因为它承担了设计和品牌建设的成本及风险,这两样资源牡丹都不具备,所以顶多五五分账,或者让京东方拿大头也不是没有可能。
电商集体发疯迷上自造节
就因为京东也是和京东方一样的捞一票心态,所以它们不介意给谁代工,或者销售谁的产品,也对代销代工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远景兴致索然,京东和京东方追求的是高分账,高毛利。
分析家不明白京东怎么能实现高毛利,因为刘强东在公开场合一贯表示“目前京东的利润只能从物流里抠出来”,他的表述明显与商家对自造节的狂热自相矛盾。不仅中国商铺,亚马逊和百思买也在很多品类上实现了销售额翻番的奇迹,但代价是半价出售。京东不是上市公司,所以倘若它也跟进自造节打价格战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些产品的毛利超过50%,二是它不在乎赔钱销售,拼融资和上市,无论哪一种都没有前途,前者和虚假促销一样会葬送掉电商的信用;后者把它打上了失败企业的标签,即便上市也不免缩水。
淘宝是自造节的最大受益者,它可以实现高毛利,一靠虚假促销,二靠卖假货(包括山寨和翻新机),三靠售后扯皮。马云的解释是,我把台子做大了就没人动得了我。
小结:现在说“家电业回暖在望”还言之过早,利空因素仍占主导地位。如以百万记的庞大库存,高涨的原料和劳动成本,房地产调控政策,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危机,西方对中国出口的反倾销围剿,被补贴透支掉的消耗,逐渐走低的固定资产投资回报,通货膨胀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果十八大精神和十二五新能源规划能落在实处,并且国家补贴真正用来产业升级而不是“低价扩张”,中国家电业的复兴,乃至全面超越西方也是指日可待。【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