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师让电商信用系统面临“大考”
(口碑家电网-2012-11-30)
差评师一手遮天
杨妮(化名)是一名淘宝卖家,和广大卖家一样起早贪黑。“我们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上帝,得个差评,吃个投诉。”刘蕊说,如果差评是真正的买家给的,因为商品和服务质量有问题,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时并非如此。
一些网友在帖子中这样描述了“职业差评师”购物的特征:
“通常挑选2钻以下的卖家,特别是1钻以下的卖家为他们的主要对象,对于心级卖家来说,几个差评基本上就宣布店铺倒闭了”。
“一般是新注册的账号,购买一些比较便宜的东西,尤其是自动发货的虚拟货币等”;“此类人很狡猾,从不和店主交谈,不在‘旺旺’(淘宝网的即时通讯软件)上面留下任何证据,直接给店主打电话或者QQ联系,因为电话和QQ聊天记录是不能作为证据提交的”。
在淘宝生态系统中,有依靠敲诈店主生存的职业差评师,也有收店主好处帮忙删除差评的职业删差评师。笔者联系到了一个专业删差评师李广,他透露,从事删差评行业已经3年,“不威胁、不骚扰、不恐吓、不盗号”是他们删除差评的准则,在安全的前提下,以各种方式去删差评,不会让删除差评的店遭到顾客投诉。“不过,我们毕竟不是淘宝小二,不太可能保证百分百删除。差评是否能删除,要操作过了才知道。”李广说,差评删除后,店家再把钱打过来。
职业差评师的“土壤”
在杨妮看来,淘宝的信用体系是有问题的,它虽然从技术上促进了卖家的信用建设,但也催生了职业差评人和职业删差评人,他们以左右差评为生,破坏了淘宝通过评价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
“差评师跟C2C的商业模式关系不大,用户信用评价也是个好机制,不能取消,可以加以完善。”电子商务专家姜奇平说,差评师和删差评师的出现,反映了我们整个商业生态环境的问题。差评师的土壤在网下,网下社会诚信环境是造成网上诚信问题的土壤,如果不能整体改善网下环境,网上的问题也难以解决。
差评师是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电子商务产业链越来越长,分工越来越细,好的在发展,坏的也在发展。不能因为出现了类似差评师这样的问题,就认为我们的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坏。
“新情况出现了,而平台没有跟上它的步伐,这种失衡导致了问题的加剧。”姜奇平说,淘宝作为一个“护场子”的人,有责任改善环境,及时改进自己的服务。
如何甄别差评师,将来也会成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工作。问题刚出现时,很难找到规律,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没有吃腐食的动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就没法平衡和发展”。阿里巴巴集团参谋长曾鸣表示,淘宝生态系统是个有机体,每个部分之间不是简单明朗的,生态系统的所有参与者都要接受这些“不干净”。
如何对付差评师
遭受“恶意差评”后,维权不易。淘宝网不采用除“旺旺”以外的证据,这就给了恶意者可乘之机。姜奇平认为,解决问题需从四个方面入手,政府立法、社会自律、平台企业使用技术手段进行应对、消费者和商家自我保护。虽然淘宝可能束手无策,但只要社会出面、政府重视,立法方面跟进就有可能解决。以前也有过成功先例,如流氓软件的治理问题。
“从打击流氓软件的经验看”,姜奇平说,行业自律效果很大,行业出台了一些规范和标准,比如定义什么是流氓软件,然后破坏流氓软件的产业链。目前差评师已形成产业,势必要斩断产业链。而斩断产业链最有力的方法就是行业出面,“行业自律能够对准焦距,打蛇七寸,掐断环节,破坏产业链。”
“差评师背后的保护伞也要打掉”,姜奇平说,差评师背后必定有人扶持。
“保护买家就有差评师,保护卖家就有删差评师”,曾鸣说,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要推动其发展,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要参与。
曾鸣指出其中的难度,淘宝网曾经召集过顶级的法律、经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专家来研究差评师和删差评师,没有人能提出像样的方案。
“如果有相对友善的社会环境,我们对整个淘宝生态系统越来越了解,思路越来越清晰,最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曾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