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源于责任 长虹创新攀高峰人本树标杆
【赛迪网讯】6月3日消息,历经十年发展,然后在急速变化的市场经济大海中陷入旋涡,旋即又走上正轨,迈向辉煌。仔细审视长虹旗下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企业建成投产至今,压缩机产能增长了20多倍,相当于20年中每年再造一个“加西贝拉”;掌握全球领先的压缩机研发制造技术,成为唯一一家向全球十大品牌冰箱供应压缩机产品的企业,已连续12年实现产销总量、产品性能、经济效益国内行业3个领先。在今年宏观经济不振的市场形势下,加西贝拉依旧逆势超越,产销、出口、利润、投资再创历史新高。
总经理朱金松,这个做过知青,当过学徒,曾是钢铁厂厂长的企业“掌门人”,正是加西贝拉新世纪复兴路上的引领者。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他数十年如一日,充满激情,心系企业,艰苦奋斗,依靠职工,创业创新,让加西贝拉成为中国压缩机企业中自主创新、转型升级的典范。
他是“中国压缩机企业的领跑者”,集诸多荣誉于一身: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创新企业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改革开放30年创业创新“功勋企业家”,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市人大代表……他说,自己最看重的还是在行业中的口碑。
专注源于责任
“市场经济,企业关不关门,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我们必须专注,有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1998年10月,当时还是一家国有钢铁厂厂长的朱金松临危受命,出任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总经理。那时,这家企业正面临着三角债的煎熬,两亿多元货款收不回来,企业运营困难,人心开始涣散……上下都期望着他能带领企业走出困境。
时不我待,为了尽快扭转困局,他一面继续组织四处讨债,一面召开职工大会,积极推行内部改革,开启了在加西贝拉夙兴夜寐的奋斗历程。他说:“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心很重要,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集体经济还是个私经济,一定要有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做成事、做好事!”
朱金松开始全面梳理企业,在内部实施一系列变革,并力排众议投资3000多万元建立行业首家企业技术中心。人心齐,泰山移。短短3年,加西贝拉成功摆脱困境,产销量、利润率等指标大幅上涨。重要的是,朱金松的责任心和对事业的专注,已经影响到全厂职工,加西贝拉面貌焕然一新。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2001年以后,加西贝拉的经营形势日趋向好,利润和现金流滚滚而来,资产总量不断变大。而几乎同时,国内房地产、股市、矿产等行业开始井喷发展,很多企业家放下原有实业,转向上述新的领域,不少人因此获利丰厚。但朱金松不为所惑,仍专注做自己的压缩机产业,且集中财力、人力,着手进行“二次创业”,一方面,新扩建厂房,扩大产能;另一方面,投入巨资加大技术研发,并提出了“技术创新、竞争全球”的发展战略,在企业内构筑起“打造世界级品牌、建设世界级企业”的梦想。
2008年开始,金融危机爆发,股市一泻千里,房地产跌宕起伏。而专注实业的加西贝拉生机勃勃,综合竞争力跃居国内行业首位,离世界级企业的梦想越走越近。
朱金松对实业的专注,得到业内“伯乐”的赞许。为此,他还被聘为省外另两家压缩机企业的“掌门人”,并经营得风生水起,总产销量跃居全球第二,今年正向全球第一冲刺。随着加西贝拉的发展,一条产值近百亿元、员工上万人的压缩机产业链已经形成。“中国压缩机企业领跑者”,不论是合作伙伴、中外客商、行业主管都把这项无上的赞誉送给了朱金松。在创新和管理上,许多分供方的企业主都成了朱金松的忠实“粉丝”。
创新成就辉煌
低成本优势无法持久延续,从“制造”向“智造”如何转型?经济周期无法避免,企业如何独善其身?环保与发展是否永远相悖,如何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朱金松深知,当中国工业化船至江心的当口,有关时代发展的宏大命题,终究会折射到制造业具体的个体命运上。变革、创新,效率、效益是企业永恒的选择。
1999年,刚到加西贝拉几个月的朱金松,硬是挤出资金建起了企业技术中心,并大幅提高技术人员的奖金绩效。“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技术创新一定要搞!”朱金松斩钉截铁。很快,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最高价值导向。
不久前,在他的力推下,加西贝拉技术中心升格为国家级技术中心。不仅如此,加西贝拉技术研究院、加西贝拉院士工作站、加西贝拉欧洲技术营销中心近年来也先后成立,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合作广泛开展;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外国专家……人才源源不断引进企业;企业研发费用也年年攀升,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已成为公司“铁律”。公司总工程师张昌群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西贝拉抓住高效化、小型化、变频化、无氟化等市场热点,不断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并努力抢占全球技术的制高点。
朱金松始终认为,除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也是企业开辟效益新蓝海的重要途径。为此,他和团队的同事一起,在企业内实施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使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2007年开始,他又在企业内部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使企业、员工、用户、分供方和社会各方利益兼顾,形成和谐、向上的现代企业运营机制,并先后荣获市、省政府质量奖。目前正在积极申报首届中国质量奖。“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转型升级,产品才有生命力,企业才有新生路。”朱金松说。
今年3月下线的加西贝拉第一亿台压缩机,是打破国外在超高效和变频压缩机垄断的拳头产品之一,拥有2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具有节能、高效、环保、智能等特点。“填补国家空白,为国内首创、世界先进!”朱金松说,而随着年产500万台超高效和变频压缩机项目在今年10月底前的建成投产,加西贝拉年产能将达2500万台以上,跨上又一个新台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效压缩机和变频压缩机产业化的加快实施,将带动全球制冷压缩机行业向高端转型,加西贝拉“技术创新、竞争全球”梦想正接近现实。目前,加西贝拉的产品45%以上出口,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全世界十大品牌的冰箱都有加西贝拉的压缩机。据最新统计,今年1至4月,和去年同期相比,加西贝拉产品销量增长了49%,出口增长了89%,赢利增长了86%。
“在浙江企业中,加西贝拉是稳中求进、转型升级的典范。”去年,省委书记夏宝龙在为加西贝拉颁发浙江省政府质量奖时评价说。
做企业就是做人
“做企业,根本上就是做人。企业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依靠人,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联想控股原总裁柳传志说:“大企业做人,小企业做事。”作为年产值近40亿元的行业领跑者,朱金松说:“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员工活力,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以人为本建设一支和谐有为的团队,要像军队一样做成事,像学校一样培育人,像家庭一样关爱人。”
2001年开始,加西贝拉就在企业内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一年一聘,坚持“能者上、庸者下”,英雄不问出处,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企业才有希望。
在加西贝拉,每两个月,朱金松就要随机抽取部分员工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员工意见;每3个月,企业就会向工会报告生产经营情况,共商企业发展对策。“只有心有员工、心系员工,才能团结员工、依靠员工。”朱金松说。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加西贝拉不断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进企业,教技术、教外语;让员工走出去,学技术、学管理。
今年前几个月,加西贝拉财务部一名员工的母亲突发脑梗塞,她顿时手足无措。朱金松知道了这件事情后,立即要求相关部门全力帮助,将病人护送到上海,并派人陪同。病愈出院后,母女俩对公司十分感激。
为了帮助更多的员工应付急难事,加西贝拉每年还拿出几十万元资金,然后再由每名职工出点钱,成立了职工“互助温馨资金”,帮助因病、有难的员工解决燃眉之急。
“老爸对员工热心帮助,但对家人要求颇严。这么多年,他忙于工作,很少陪家人出去逛街买东西,我妈最远只到过上海,还是结婚时去的!”对员工关心关爱的朱金松,在女儿的眼里几乎有点绝情。作为加西贝拉的总经理,朱金松每年出差的机会很多,但从不让妻子、子女搭搭“顺风车”。“90多岁的奶奶病在床上已有多年,爸爸总是叮嘱我们尽量不麻烦企业,即便奶奶住院,他也宁愿一个人在病床边守候。”
在家人的印象里,朱金松大多数晚上要忙到10时多才休息,哪怕出差半夜回来,第二天早上5时多他准时起床,先为老母洗刷完毕,然后6时多出门到公司,几乎天天如此,周六、周日也很少休息。
“朱总你为什么这么拼命啊?企业里又没有你一分钱股份,人家私营企业比你还洒脱呢!”每当看到朱金松终年一身灰绿色工作服若有所思的样子,很多人常常忍不住会问。
“这是一份责任!我们身后有这么多员工吃饭,我们更想让中国压缩机企业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朱金松说,他对现在拥有的一切很感恩。
很多人不解,压缩机的技术含量比较高,而朱金松年轻时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是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引领加西贝拉不断前行的?“除了学习,我没有什么奥秘!”已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朱金松,不管多忙,每天都会抽时间学习。“前几天去深圳出差,看见一本书内容不错,就买回来看。”有一次,飞机上的一张报纸,刊登有关铜价的消息,朱金松在上面做了记号,他说,这则新闻让他联想到产品可能出现的走势,回来后马上与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商量对策。学习,于他来说也已是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了。
宁静致远,志在千里。对朱金松而言,“世界级企业”的梦想依然在前,他将一如既往和加西贝拉一起勇往直前。
来源:赛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