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瓶颈日益凸显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分别降低16%和17%,体现了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低碳城市试点随之推出。
在机遇出现的同时,必然也会带来更多压力。“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中国的宏观大背景下,能源供给与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源环境约束趋向强化,给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同时围绕着能源、生态、气候等领域,国际节能减排的呼声也日趋高涨,由碳关税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另一方面,全民节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十二五”推进节能减排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些状况和难题的解决,无不依赖于资金的投入。
“相比于‘十一五’节能减排的财政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入力度更大,提高到按年节能量每吨标准煤奖励240元;北京等地区还以法规的形式将地方配套标准提高到260元,中央和地方奖励合计达500元,有些地方更是达到了800元。”中国节能专家联盟网首席执行官白炳楠告诉记者,每节约1吨标准煤,大概需要2000-3000元的投入。按照财政部的数据,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979亿元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251亿元,加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发展资金和中央基建投资中安排的资金,合计达到1700亿元。
一年1700亿元的中央财政投入与“十二五”累计4万亿元的资金需求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而接下来3年内,我国还要面临更加巨大的环保投入。那么,如何弥补这两组数字之间的差额?业内人士表示,中央财政不可能独立负担起全部节能减排资金投入,接下来,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重心会放在具有示范效应的重点工程上,通过带动相关社会资金投入来完成“十二五”目标。
民营企业的“春天”
“4万亿元,这一数字的确激动人心,但如何能够真正落实,这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一家从事节能减排服务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忧虑。
那么,政策的天平是否会如愿以偿地向民营企业倾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