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报告:CES2013是对乔布斯时代的巨大倒退
电子展也是一样,当美国专家对它已经失去耐心,渐渐不能容忍乃至不抱期望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家却从它身上找到了自信。通过与美国人的参展作品的对比,我们的企业家 – 以华为和联想为代表 – 发现洋品牌也不过如此,既然大家在智能领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似乎我们也可以像苹果三星高通那样搞国际化,搞全产业链,而一朝摆脱加工工厂的尴尬处境。
新产品全部基于技术混搭和参数升级
华为D2是技术升级的典范
美国记者大多对本届参展作品牢骚满腹,因为没有创新产品,不仅如此,他们还都见过大部分真机,微软和诺基亚很明智地取消参展,因为他们的新产品已在年底发售过了。其余诸如8K电视,三星智能相机,4K平板,110寸电视,也都为技术混搭和升级产品,不仅在美国已经是上市产品,甚至中国顾客在苏宁超级店就能买到。
技术升级为何不能激发观众的兴趣?因为标准不一样,无论4K还是8K,都只是对已经到了商品化成熟阶段之2K技术的生硬叠加。只有达到了技术与成本的均衡点,一种技术才能证明其自身的商品化前途,如果8K电视不能让大部分买得起,它就只是富人们的高档玩具和身价证明,而不算是一件商品,它对社会福利的增益有限,因而算不上是真正的创新。
Apple II
苹果公司曾向我们演示过有别于技术突破的另一种创新,虽然它的主要利润也是来自于成熟机型之上推出的换代产品,甚至像iPhone,iPad等都是iPod的衍生物,借助它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和行业资源生存;Air是麦金托什的衍生物,它和iOS属于两套系统,但对苹果文化和开发思路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它们基于相同的底层逻辑,全部产品都是以麦金托什图形界面为核心进行深度设计。iPhone的成功也是基于与Apple II相同的原则和设计流程,就像本届让人深感失望的消费展一样,能够做出同级别硬件组合的厂商不下五家,Apple I发售时的同级别竞争对手则有3家之多。消费者所困惑的是,面对三星,华为,中兴等一众主打大屏,高分辨率,高性能CPU的越来越凶悍,但在设计上脑残的硬件组合品牌时,应该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