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杨林:工业设计理当艺术至上
海尔洗衣机研发总监 杨林(右)
口碑家电网是在海尔洗衣机新品发布会上,得到这次珍贵的访谈机会。工程师,尤其是研发总监这种技术岗位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我们特意征求了发布会现场几位工程师的意见,他们都很健谈,思想也很开放,只要在他们的权限和能力范围之内,不管提多敏感的问题都尽力解答,拍照合影也都全力配合,让与会媒体不禁感到,海尔人的胸襟和气魄果然与众不同。
以开放的胸怀和组织架构迎接全球化机遇
新品发布会每年都有很多,但多数还是领导上台讲话,拍照,照本宣科那一套,缺少让产业同行参与的环节,媒体也缺少报道的热情。大家欢迎领导上台致辞,但渴望能分享工业人的激情,希望听到企业高管结合整个行业环境,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完全开放性地和大家谈谈产品策略和品牌建设。
有媒体建议,应该起码是总经理来谈产品策略,副总裁讲营销思路,工程师包办应用讲解,而且要和现场观众有很多互动。从发布会的整体构思来看,海尔的反应速度很快,执行力超强,比如雾霾能拉动干衣机销量的点子他们瞬间就想出来了,依托雄厚技术积累,在天气改善之前就推向市场,而且是跟复式滚筒,mini等创新产品成套推出来的,只剩下一个问题:怎么能用生动的讲解让社会舆论,首先是媒体,建立信心?
杨林一上来就纠正我们对技术人员“矜持,清高”的偏见,他说你们没什么可担心的,总部让我们来就是要和大家打成一片,这年头技术已经太发达,建壁垒没有意义,不能再自己跟自己玩儿。
因为设计,研发,质量控制,营销根本就是一个完整的工程体系,最终成品是将以上几大环节全部包含在内。海尔是中国最早倡导设计管理和资源整合的企业,所以我们才在发布会现场看到了,工业设计,外观设计,技术研发,营销策划分别由中,美,欧,日,韩多个国家的团队负责,其中有无数次信息交换和执行对接,这已经是个全球化的时代,海尔在中国是全球化的佼佼者,所以再像过去那样由总部集中控制,部门之间构筑强大壁垒的传统经营模式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这也是海尔工程师和研发总监,何以那么开放,自信的原因,当然人家那种级别的企业文化和人才储备也使它有条件应对严峻的全球化转型,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工业设计理当艺术至上”
杨林话一出口就震住很多人,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凡学过工业设计的同学都知道,艺术灵感不能直接转化为利润,设计师还得考虑产品的结构,成本,材料,质量控制,品牌定位等特别复杂的问题,尤其海尔这种实行六西格玛质量控制方法的企业,良品率是从产品的源头- 设计开始把关的,因此以媒体的主观感觉,似乎工程师应该将设计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手里,但杨林作为技术人员却那么看重艺术设计,道理何在?
杨林的解释看似轻描淡写:“因为我们研发设计的所有产品,最终目的都是为提升顾客的生活品质。” - 就是说艺术设计也被海尔理解为产品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供精神愉悦,家电产品理所当然设计得更像家具,而不是工业产品。在争论技术和艺术孰轻孰重的过程中,杨林甚至提到海尔现在有很多在技术层面很炫,具有颠覆性的创意还不能变成产品,因为也许在工艺上,成本上,或者功能性方面还达不到改善生活品质的目的,这些创意就只能暂且作为知识储备珍藏起来,待到那种需求成熟,扩张以后再果断进行商品化。
此次干衣机的推广是对上述产品策略的典型应用,干衣机取得市场成功的前提有两个:一是能耗,二是使之成为生活必需品的自然环境。海尔干衣机比欧洲A标还省电50%,它的节能技术在市场对干衣机说不的年代就已经很成熟了,但需求尚未产生,海尔选择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并完善设计管理,强化产供销链条,静待市场发出召唤。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当雾霾和潮湿的气候条件稍微刺激出一点点市场需求,海尔工程师和研发设计团队立即顺势而动,貌似谈笑间就把成品做出来,他们都经历过心理交战的过程,所以要求这些人搞开放,与用户需求接轨就没有任何负担。
杨林扭转了我对研发人员的看法,他甚至具备销售人员的热情和亲和力,以及文化部门的商业直觉,而且凭借他们作为产品创造者极力想要获得认同的天性,他们比企业的行政人员更容易在销售终端,与顾客和媒体打成一片,他还邀请我们去青岛研发部门参观,并承诺遇到问题他随时负责技术讲解。
口碑家电网希望将海尔研发团队的正能量传播给更多人,我们陆续还会把海尔设计师和职业经理人的访谈稿放上来,他们的很多精彩观点您在别处可不容易看到,敬请期待。[C.C]
撰稿:常丞 摄影:林坚 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