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产业国内外分工效率比较研究
曾有媒体质疑我们的新闻营销打包费太低,我的解释是,新闻媒体首先是一家研究机构,报道只是它附带的社会功能,海尔和美的这种盘子已经做的很大,在一个或几个品类占据无可匹敌的份额优势,或与竞争对手分享这样的优势,它们对于体制和商业模式的研究投资因而水涨船高。况且倘若口碑家电网的研究能在国际学术圈打开市场,特别是能通过权威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媒体就能先企业一步完成产业升级,到时企业再想与专业级的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它就必须自己也完成产业升级,或者通过股权收购,合资的方式,有序接收新闻媒体的应用研究,和组织模式的试错成果。
吃亏了,中国企业也需要走出去
产业领袖很早就提出“先难后易”的贸易原则,在中国制造刚刚产生巨额贸易顺差的时候,它就预言“劳动密集型出口经济难以长久”,中国企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不是用廉价劳力制造的产品销往西方,而是使民族企业在西方,尤其是美国,西欧,日本这种高度发达的市场站稳脚跟,为它们提供服务和就业,你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贸易的好处。
古典学派的观点与我们针锋相对,由于正是古典学派首先察觉到,在严格实行自由贸易的国际市场中,分工水平低的国家会进口更多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在缺少贸易壁垒的条件下,中国将从美国进口汽车和家电产品,出口粮食,木材,热水壶。中美两国都能大量进口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如果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 – 比如自动化农业 – 将会滞销;即便它在美国也是劳动密集型,但美国的劳动密集型相对于中国同类产品却可能属于资本密集型,中国的内生比较优势就被抵消掉了,从而在造成贸易逆差的同时,使国内分工水平恶化,甚至倒转,即在进口家电和汽车的同时,使中国的汽车和家电产业退化为劳动密集型。中国一汽的例子可以为我们的理论提供证据,它与德国大厂合资,投资和利润虽然五五开,但关键技术人家没有一样与我方分享,还将中方的人才以“培训”的名义都吸收过去了,汽车制造的合资制度沦为外资掠夺我国市场,人才,利润的工具。
海尔也搞合作,但它更喜欢“外部整合”而不是直接合资建厂,使日本的技术,德国的工艺,韩国的设计师都可为我所用,仅以单纯的承包关系,即可使之白电“世界帝国”屹立不倒。
两条路线:外向型分工与内部深化
口碑家电网分析企业规模时曾指出,生产率与规模无关(否则无法解释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怎么瞬间就萧条了)。大规模社会分工有两种途径,一是外向型的,即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高级分工,苹果和富士康的合作模式属于此列。古典学派认为它对分工程度较低的落后国家不利,因为发达国家将垄断产业链上流,只把制造环节留给落后国家,也就是海尔,TCL,联想刚刚进军世界时,美国大牌提出让它贴牌生产的要求,海尔没有接受,而是冒着与巨头正面竞争的风险,坚持要在美国做自己的品牌,这对边际分析学派的论点构成威胁,按照他们的理论,中国制造不可能具备后发优势,因为西方大牌垄断了技术和渠道,家电明显属于技术密集型,应该是中国从美国进口什么通用日立惠而浦,而不是相反。
所以这些企业能在各自领域做到世界第一,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它们的外部分工已经超过国外所有家电企业所能达到的水平,这和美的,格力那种尽管也国际化,但主要是通过内部分工深化来提高生产率的做法截然相反。往内部扩张的分工,最典型的是索尼模式,它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企业规模的扩张,这通过超边际分析可以得出数学证明。在严格意义上,往内部分工与向外分工无所谓孰优孰劣,或者还不如说二者利弊都过于明显,向外分工最成功的模式是苹果,它在产品畅销时可以垄断大部分利润,但销路不畅也能借杠杆效应给股价以重创,这是因为向外分工的交易成本过高,它只有在确保向外分工的规模效益超过交易成本的严格判定下才能生效,而且一旦战略决策失误就全盘皆输;向内分工,也就是美的和索尼的模式,它和松下幸之助的事业部体制最大不同是,部门独立核算造成的虚耗和内部斗争,如果索尼也能像海尔那样奉行彻底的开放政策,绝不拘泥于“这是我的业务,那是你的技术”,索尼的随身听业务断不能被苹果凭iTunes+iPod一举击溃。
有学者询问我们,既然向内,向外的效益是一样的,为什么联想和海尔向外专业化,从目前看更成功呢?口碑家电网的解释是,尽管向内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制度,向外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制约,但前面也已提到,中国的内部分工水平要比欧美日低得多,实行自由贸易肯定是中国吃亏,而相对于中国国内不完全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海尔通过外部分工,从西方体制,技术,游戏规则得到的好处显然足以抵消国内分工水平的劣势,而且只要这个比例不逆转,它就将继续提升国际间的分工水平,能以落后国里高度分工化企业的身份,获得如同发达国家在自由贸易中所能拥有的全部利益。【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