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政策阻碍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是关键
此前早有媒体披露,家电骗补的手法也多为企业或经销商通过虚标价格、冒充中标产品、多报销量等手法进行。某商场家电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节能补贴期间,家电销量都会比实际销售情况多报一些,大家对这些现象都习以为常了。”
事实上,自家电补贴政策出台之日起,就有不同声音存在,特别是“家电骗补”事件的发生更是加剧了当下对于政策价值的质疑,中国家电补贴政策是否再次登场值得考量。
2008年前后,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人民币汇率遭遇升值压力,使得长期以来依赖出口为主的家电制造业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此时,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三大政策的出台,无疑成为拉动中国家电市场内需的强劲动力。据统计,截止2013年5月,财政部共推出包括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热水器在内的五类节能家电共6500多万台,拨付补贴资金122亿元,实现拉动消费需求达到2500多亿元。
目前,节能补贴政策的退出使家电市场这池“春水”重归平静。回望5年的政策实施之路,价格补贴的惠民初衷毋庸置疑,但对企业和市场带来的种种弊端却是无法回避的。面对补贴政策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知名经济学家王福重教授向记者谈道:“没有正价值,只有负的价值。纳税人的钱,随意被花掉了,降低了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
大量扶持政策的出台成了家电企业大打价格战的“尚方宝剑”,借助政策之东风只会让家电企业沉溺于销售业绩提升的短暂幸福之中,而怠于技术创新升级。对于消费者而言,强烈的价格刺激带来的是市场需求的提前透支,不可避免的使得家电市场陷入长时间的平静期。而政策实施中的监管漏洞也为不法商户提供了可趁之机,目前家电企业广泛采取的各级代理商、零售商分销模式无形中增加了政策监管的难度,但是企业自身责无旁贷。
时至今日,面对家电企业大面积的违规现象,家电补贴政策是否还要继续实施,在利弊之间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家电行业观察人士刘步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家电行业本身具备了较高的市场化特征,应该在市场规律这只‘无形之手’的调节中实现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目前现有的‘半拉子’政策无法起到真正的产业扶持作用,反而会让企业产生依赖心理。”
以格力、TCL、格兰仕为代表的国内家电领导品牌此次集体“闯祸”绝非偶然,其中企业难免其责,而现实环境下家电补贴政策的合理性更值得商榷。王福重教授谈及未来家电行业走势时表示,“家电市场是中国最健康的市场之一,其具有很强的自身修正力量。补贴,是希望能刺激居民购买,但这向市场传递了错误的信号,包括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传递出了错误的信号。有了补贴,会把调整的时间认为延长,付出的代价更大。”未来,家电行业的产业升级依然迫在眉睫,而政府与其“热情高涨”不如“冷静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