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为何难当一面火起来?
最近,三星发布了其智能手表Galaxy Gear,三星在互联网智能机市场上为巨头,所以此次智能手表的发布也颇引人关注。艾维·格林加特认为2013年可能会成为智能手表元年。但是从外界的评论中来看,好像并不容乐观。
首先我们从它们的价格上来看,三星Galaxy Gear的价格为299美元,而高通的Toq也在300美元左右,这样的价格区间甚至超过了某些中低端Android智能手机的价格。但是很明显的智能手机的性能、体验要远超智能手表。价格这个因素很重要,它直接决定着用户和厂家的利益。因为智能手表的制造成本不低,所以它的价格定位还算是有些高的。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相关厂商能否有动力去继续发展智能手表呢?
然后是体验。由于智能手表的产品属性决定了其屏幕大小的限制。但是1到2寸屏的毫无疑问会使得在触控体验大大降低,尽管屏幕相当小,操作的方便性也没有很大的提高,甚至不如小尺寸的智能手机,并且智能手表是不能单手触控的,因为要进行操控的话,带手表的那只胳膊至少要有所动作,当然这还是仅就触控这一主要功能而言。这也是为什么三星的Galaxy Gear要和自己的智能手机来配合才能使用其中的主要功能,也就是说要使用Galaxy Gear的话,首先需要一部三星的手机,三星的智能手表取名为Galaxy Gear,意在更突出辅件的功能。三星的Galaxy Gear给人感觉像是其智能手机的附庸物,很难找到独立的市场需求和卖点。因为屏幕的限制,智能手表不管是娱乐还是工作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相比,都相差很多,这使得智能手表来说很难来吸引用户和认定它的市场定位。说到屏幕的大小,不得不说下高通的Toq,其实高通的目的并非是智能手表市场,而是借此设备向外界推介Mirasol超低功耗屏幕显示技术。
第三个因素是设计难度的加大。其实这主要还是由于屏幕所限。这使得厂商在产品设计差异化方面发挥的空间大为降低,这难免导致用户选择性的局限性,而鉴于智能手表的厂商多是非专业和品牌的手表企业,外形的近似,更是加重了用户选择的困惑。当然设计上还涉及到内在例如芯片、存储、内存等技术,即能否在其之间容下如此多的组件,有着散热、电池等如何平衡和解决的问题,所以总之技术难度会加大许多。三星Galaxy Gear仅勉强一天的电池使用时间也是原因之一。而索尼和高通发布的智能手表的使用时间也是时间不太长,不得不说是续航这个确实是一大缺憾。
最后就是体验的应用。按上述所说,由于屏幕的限制,无论是苹果的iOS,还是谷歌的Android的应用绝大部分肯定不适宜在智能手表上使用,即使是能够使用,体验也比不上在具有针对性开发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
根据口碑家电网的编辑分析,智能手边等新型的可穿戴设备如果按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来思考或者以其附属物的模式为发展的话挑战性很大,只能由开创性跳出这个思维圈的话才能将智能手表步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