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智能电视市场热闹非凡,传统电视厂商、视频网站、PC厂商纷纷进入了智能电视领域。
2999的小米电视,2499的乐视S50,2999TCL爱奇艺48寸经典版TV+,50寸档的智能电视的价格一下子被拉到了3000元以下,让众多看客看的好不过瘾。
如此多的厂商进军电视领域,其逻辑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占领客厅屏幕这个传统的“入口”。在传统互联网格局已定,移动互联网竞争白热化,电视这块屏由于政策、技术等具有较高的壁垒,成为一块竞争相对小的蓝海市场。
现在的智能电视普遍采取的策略是“内容+终端”的模式。在云端,自营或联合视频网站提供相关内容,在终端,通过低价位的产品铺量。
这条路看上去是完美无瑕。我有内容,用户需要内容,我通过自由终端分发内容,只要内容够多,终端够好用,用户就买单,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嘛,这里面真的闭环了吗?其实非也。
智能电视所提供的内容,从理论上说其实就是提供了数字化的视频的内容。国内很多地区实际上还在使用模拟信号作为电视的信号源,而国家级的数字化进程推进缓慢,导致互联网企业承担起了视频数字化的责任。
当你还无法在电视上看到高清的电视节目的时候,视频网站蓬勃发展的长视频让众多网友看上了清晰的数字化的视频内容。这也使得视频网站们对占领电视有着特别的兴趣。
我们来看看在发达国家,电视数字化的过程是怎么展开的。在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地方广电来为市民提供电视接入服务。电视节目也很少通过互联网视频的模式提供给用户,因为大多数的节目资源是由相应的电视台独家买断的。而接入服务则是由电信运营商来提供的,一般电视台是通过电信运营商和宽带网络捆绑销售的。而终端厂商如三星、索尼等几乎没法对内容做任何的文章。
当然,在中国的情况并不太一样,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里面我们可以理出视频产业的要素。
为什么在国外,终端厂商在电视视频产业上几乎无法作为?原因有二:
一、他们没有内容,几乎所有的视频内容都掌握在电视台以及几大影业公司手上,而且他们非常强势;
二、他们没有分发网络,网络资源被电信运营商掌握。
在国内,由于电视台数量众多,电视台对视频内容的掌控相对来说非常弱,这也使得互联网长视频得意蓬勃发展。这个特点确实给了中国互联网电视萌芽的空间。
但在第二点上,也就是传输渠道上,所有的智能电视玩家似乎也没有什么控制权——这同样是现在智能电视领域“颠覆者”们的硬伤。
我们都知道,视频节目的传输需要有稳定的带宽来支持。由于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情况非常复杂,不能控制电信运营商的视频玩家们无法完整的掌控视频的体验。
在运营商主导电视视频的发达国家,由于是运营商来销售电视台,所有他们可以在网络接入设备上直接预留相应的带宽保证视频节目流畅的播放,同时也保证正常的上网需求,做到一定程度的隔离。
但智能电视们由于是另外接入到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的,运营商网络的情况对于它们来说完全无法掌控。
一方面国内宽带普及的情况并不平均。在发达城市可能20M带宽已经普及,但在一些地区还只由2M的互联网接入,在这种情况下,在相当小的带宽下,智能电视可能因为带宽的不足而无法有非常好的用户体验。
另外一方面,由于无法在接入层面对网络进行隔离,在众多设备同时接入一个网络的情况下,设备间的互相影响将不可避免。即使是在带宽充足的情况下,当你的PC开始用迅雷下载时,由于其强大的流量抢占能力,很有可能你的智能电视就开始停顿了。
虽然大多数路由器也有流量控制功能,但现实中大多数普通用户并不清楚如何去配置。在这方面,运营商经营的视频业务就有天然的优势。但由于三网融合的步伐也非常缓慢,电信运营商也迟迟无法真正大规模的介入到电视视频运营里,这也使得互联网电视玩家们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总体来说,由于电信运营商的缺席,无法完全掌握视频的传输渠道,不管内容有多强大,终端有多好用,智能电视的玩家都像缺了一只脚,无法从端到端完全掌控产品的体验。
当然,有朝一日,网络技术必然会发展到智能电视系统完全不需要担心带宽的阶段,但显然中国的网络环境离这样的阶段还很远。和视频网站一样,现在的智能电视玩家,可能也需要烧很多年的钱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也许到竞争的下一阶段,智能电视市场上,玩家们拼的还是谁能撑的更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