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忙备货 全球市场为中国网购“折腰”
看好11月11日的购物需求,是当下众多国内网商的普遍心态。去年的“双十一”当天,网商销售额超过190亿元人民币,而当年全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67.5%,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
而据《2013-2017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又新增网购用户2889万,总数已达2.71亿。因此,今年的“双十一”和往年相比,传统实体企业积极投入“备货”,成为最突出的亮点所在。
市场人士预测,今年全国网民购物总额可能会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接近60%。
和卖家相比,各类购物网站之间的商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从10月下旬开始,包括天猫、京东、亚马逊在内的主要购物网站就已经开打宣传战、广告战,有的网站还预先搞起了“折扣预订”,希望及早锁定“客源”。
网购正在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渠道发生了深刻变化,今年“双十一”又是一次改变原有消费习惯的契机,经销商在广告、人力物力投放和优惠政策上加大角力。
然而,在看好“双十一”井喷式发展前景的同时,商家和网站也普遍承认“压力很大”:“双十一”在给消费者带来无数价格优惠商品的同时,人们也要忍受收货时间超长、包裹损毁、错发等一大堆麻烦和苦恼,特别是近乎几何数级暴增的包裹数量让物流和全社会都不堪重负。今年仅天猫方面预计就会产生1.5亿个包裹,到时全国交通、物流会发生怎样的“意外”,谁都没有底。
目前包括顺丰、申通、圆通等快递公司已征调100多架飞机解决“双十一”当天货运的问题。
中国网购热潮如此惊人,让全球市场为之折腰——一方面,是众多网商直接向全球销售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另一方面,则是许多跨国品牌从以往的“被代购”转向直接面向中国网民。
这种情形的背后,凸显的是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开始更快发展的市场现实。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刚刚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明确出台检验、收结汇、税收等6项政策,扶持B2C跨境零售电商,这使得很多本土网商“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