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大炮周氏最近低调多了,人到这个状态下特容易清醒,所以他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互联网思维别成了包治百病的万金油。
互联网和硬件之间的问题边界在哪里?如何理解国内家电企业的困局和走向?满脑袋万金油经验和教条的互联网公知不考虑这些,就抱着互联网思维这一神器瞪大眼睛找家电等传统企业的转型痛点,本来是好事情,但过犹不及。
正可谓是——兜里揣了一把锤子,就以为其他人手中的都是钉子!
三座大山下的心慌慌
“少谈点主义,多研究问题”,看看目前家电行业有哪三座大山:
1、产业的空心化问题。不掌握屏和芯片,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对产品的定义,这就是所谓的“缺芯少屏”,一直是国内彩电企业的痛,有点像互联网企业的“操作系统”痛;与国家战略支撑的日韩企业相比,家电企业的抗争艰难,遭遇也惨烈。整个行业低利润和同质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空心化,价格战仅仅是中国家电企业被架空成组装车间的无奈表象。牛逼哄哄的三星,以及底气十足的格力、美的白电们,都成功进行了产业链垂直整合,完全主导整个产业走向,怕个哪家互联网企业呢?
2、用户交互问题。与其说硬件产品属于个人,不如说他们属于物理环境,属于客厅或者卧室,属于三口之家或者七口之家,属于北方或者南方。在这种环境中,被动地交互一直是硬件的特点。互联网企业给家电行业造成的挑战在于终端PC化后,对硬件本身的关注让位于软件,我们每天都感受到苹果的好,但我们使用的却是一款款软件,软件背后又连接着具体的人。对于家电企业而言,这一微妙变化无疑是一场风暴,一夜之间“用户”这个更具互动和粘性的词语取代了充满距离感和不确定感的消费者。
上述两个问题,连锁反应,带来的是第三个问题——吃饭的问题(即商业模式问题)。
3、商业模式问题。以硬件为基础的一次性交易模式,家电企业的组织架构、研发、制造、销售等系统,以及渠道、推广方式无不以此为基础。这种模式持续了几十年,到目前为止已经透支得差不多了,一是本身硬件差额贸易的获利机会不多了,模组上加个电路板基本上与可以让厂商没有啥事情了;二是“硬件免费,软件圈人,广告盈利”的模式对固有根基的冲击,一种“低价”两种表达,家电企业灯尽油枯有时,互联网企业源头活水无期。这次是真慌了神。
或洗牌或整合是宿命
上述三大问题,真不是简单复制一下“互联网思维”就可以解决的。
这里面既有产品的问题(白电产品的应用场景碎片化,即使是苹果、谷歌等全球互联网巨头也难以破解),也有管理体制的问题(家电企业传统的串联组织在向关联组织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如何破与立的关系),还有产业属性(全球家电产业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都属于硬件驱动而不是软件和内容驱动)的问题。
单纯从商业角度来看,家电企业的发展多年来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林”,考虑的是产品销售出去就完成了产业链的终端和闭环。而互联网企业当年却是在“产品免费送出去之后,才是产业链商业机会的开启”的全新产业体系下。
不过,过去30多年来,中国家电企业就是从“一穷二白”的境遇中发展起来的,一直处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环境下。目前来看,却已经成功在全球市场上确立了自身的“一席之地”。着眼于此,大的洗牌、大的整合是家电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而家电企业之间的抱团发展,在统一智能家电的技术标准下,谋求差异化的产品、应用体验和服务,无疑也是不错的选择。
从目前来看,相对于空调等白电产业,彩电产业的品牌集中度还是弱了点,包括六大厂商很容易被各个击破,始终是一盘散沙。国内市场是竞争焦点导致彩电企业之间天然的敌对关系,一点点格局的松动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上游的一点蝇头小利厂家必然趋之若鹜,如此,则很难形成有效发挥作用的市场话语权。
同时,互联网企业做硬件因供应链问题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也频频发生,这带给大家重新思考“竞合”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腾讯某副总裁提出的“通过入股传统厂商来形成稳固的产业联盟是个比单打独斗更靠谱的方式”,毕竟硬件企业永远不会闹出某互联网企业因高频头问题导致批量产品事故的案例。
套用李鸿章的名言,彩电企业遇到的是“三十年未有之大变局”,内忧外患比什么时候都严重。由于中国市场本就是全球最大的彩电市场,内战天然不可避免,加之互联网企业的切入,更导致内部竞争的惨烈;外资品牌日企虽稍稍削弱,但三星、LG乘势而来,凶猛之势,犹有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