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一度电:被“拔高”的家电技术
在家电的营销周期中,5月-8月是空调、冰箱的销售旺季,10月-次年3月是洗衣机的销售旺季,而年底则往往是各类小家电的井喷期。火热的市场带来的往往是异常惨烈的营销大战,价格牌、明星牌、技术牌……你有张良计我就有过墙梯。
然而,火热的市场也催生了火热的头脑,为了提高销量过度营销,使得有些品牌不仅没能博得美名,反而引发了争议。特别是进入“十二·五”后,以打节能、绿色、环保牌为主的营销策略越来越多,这种借势国家政策的方法不可谓错误,然而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在众多优势产品脱颖而出,个别家电企业在广告中夸大“拔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吸引了眼球,结果就一定会好吗?
市场爆发家电节能“无极限”
5月,空调率先打响营销大战第一枪。据奥维咨询(AVC)数据显示,2013年第21周(05.20-05.26)空调零售量为51.1万台,环比上升97.5%,同比上升153.7%,零售额为16.7亿元,环比上升94.7%。
销售市场的逐渐火爆逐渐激发着策划人员的斗志,一句“一晚一度电”的空调广告语横空出世,不禁让人猜测:我国空调企业的技术到底上升到了何种高度?
无独有偶,另一空调企业的“一度电到天明”堪与之媲美。看到这两句广告语,笔者甚至都要迷糊了:一晚和到天明,谁的使用时间更长?谁的一度电更好用?
这与之前电冰箱企业在能效指标上的攀比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企业刚推出三天一度电的冰箱,就有其他企业敢说自己的冰箱五天一度电,现在市场上还有7天1.33度电的冰箱。而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更有企业宣称一款电风扇产品“52天一度电”……
难道家电企业的节能技术真的能这样无极限的发展吗?
技术被“拔高”忽悠无底线
有专家表示,无论是“一晚”也好,“到天明”也罢,这些都是企业的“迷魂汤”。已经有很多专家和消费者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实际上,这些夸张的节能指标,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取得的,只是实验室数据。而实验室环境是一种极为特定的工作环境,完全与消费者的正常使用条件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样的宣传,无疑也会勾起消费者的好奇心。近日就有消费者购买上述产品后专门采用单独电表测试一晚到底几度电,其结果是脱离了实验室条件的号称节能的空调一晚耗电要翻七倍。
实验室并不等同于使用环境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拿这样的数据说事,且把“该数据得自于实验室环境”这样的关键用语掩饰起来,已经涉嫌“忽悠”了。
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郑毅穗认为,实验室数据,是在锁定工况的特定条件下得出的能耗值,不能说厂家造假,但厂家不应该仅将在特定工况下的能耗最优值拿出来强调宣传。
业内人士就此表示,家电行业的成熟度很高,所以竞争就非常激烈。企业之间比的是销售,实际上比的是产品和技术。但很多企业在自身技术实力尚没有达到高水平时,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就硬生生的通过宣传“拔高”、夸大技术水平,实际上是对行业和自身的一种伤害。可以想象,如果产品宣传都采用这种方式,久而久之,消费者只会嗤之以鼻、不再相信。到时候,又拿什么去获得市场的信任呢?
来源: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