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顶盒风云:低价同质化血拼 谁能笑到最后

智能机顶盒风云:低价同质化血拼 谁能笑到最后

口碑家电网  2013/8/9 10:50:00
分享到:

   一台智能机顶盒利润只有几十元,即便依靠内容盈利,用户数量至少要达到100万以上才有商业开发价值。更为严重的是,牌照制度限制了内容商对内容的控制权。种种制约因素显示,智能机顶“盒子”并非一个容易盈利的项目,但包括小米、阿里巴巴、乐视等在内的诸多公司纷纷进军盒战,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5亿受众的大市场

   没有人会怀疑,电视将会成为下一个智能化终端。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Digital TV Research的预测,中国互联网电视市场的营收容量将从2010年的5000万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3.8亿美元。同时,截至2012年,中国家庭彩电的存量超过5亿台(用户),其中可以接入智能机顶盒的平板电视占比31%。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市场价值来看,智能机顶盒都是一片极为可观的市场。

   智能机顶盒的历史并不久远。2005年-2006年,索尼(20.13,-0.59,-2.85%)、微软(32.06,0.48,1.53%)、任天堂曾先后推出了新一代电视游戏机,这些游戏机或多或少具备智能机顶盒的基础功能,而被认为是智能机顶盒的发端。

   此后,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和网速的提升,互联网视频点播成为互联网市场的重要应用。在美国,网络视频市场的用户规模从2006年将近1亿余增加到目前的超过2亿用户,网络视频已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视频市场,仅次于电视。

   同时,苹果(464.98,-0.27,-0.06%)公司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掀起的移动终端智能化浪潮,也正在冲击着消费电子领域内的其他产品。而电视,作为在家庭中具有统治地位的媒介平台,正好处于海量网络视频和电子产品智能化的双重夹击之下。

   不过,由于国内有线电视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既得利益格局,电视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至今没有一个广为接受的路线图。而智能机顶盒作为一个既能提供网络化和智能化服务,又对既有格局冲击较小的产品,成为了眼下各路诸侯抢占最后一块屏幕最有力的武器。

   目前,上市公司中的乐视网、华数传媒、百视通,和非上市的小米、阿里巴巴等一众企业纷纷投身于这个行业中。不过,迎接这些公司的首先将是严酷的规模竞赛。

   低至几十元的利润

   2011年,国内智能机顶盒的消费量是100万台;2012年大约在200万至300万台之间。这个数字相比于每年4000万台左右的国内电视消费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乐视网副总经理梁军曾表示,智能机顶盒的市场潜力非常大,规模将以百万计数。行业内的一些人士也认为,智能机顶盒市场规模在每年600万至1000万台左右。

   与千元起步的电视相比,目前每台起步价300元左右的盒子,无疑是进入客厅成本最低的方式。一位长期研究智能电视的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现在每个盒子的成本价格大概是200块左右,目前市场上卖的盒子本身基本上并不会亏钱。”

   造成这一低价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除了类似乐视网、百视通这类有内容优势和互联网背景的公司外,智能机顶盒行业内有着庞大的纯硬件生产商。这类企业的前身多半是普通机顶盒或其他电子产品的生产商,被智能机顶盒巨大的市场潜力所吸引,而投身这个行业。

   这些企业大多没有内容优势,基本上完全靠出售硬件获利。正是这种企业的存在,保证了盒子的市场价格维持在成本线之上,且利润并不会太高。深圳地区一家生产智能机顶盒的硬件厂商表示,该公司生产的单价300元左右的智能机顶盒,利润大约只有十几元。

   不过,这家公司的主要市场并不在国内,该公司每月产能20万台,只有5万台左右在国内消化,对于国内市场的低利润,他们仍可以承受。

   对于利润较低但还要坚持的行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盒子处在行业爆发期,正是争地位的时候,亏本都要做。”

   事实上,即便可以拥有较高的单位毛利率,盒子企业似乎仍热衷于低价策略。以苹果公司的盒子产品Apple TV为例,有第三方机构估计该产品的成本约为237美元,占零售价的80%。而其他苹果产品,成本占零售价的比例在60%至70%。

来源:证券时报

标签
发布:口碑家电网   
分享到:
喜欢人数(0)
相关阅读
下一页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整合营销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站点地图|口碑家电网 |家电派社区

商务合作:010-85865106-8003 频道合作:QQ:1476374124 编辑邮箱:edit@eapad.cn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口碑家电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57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