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的6月1日起,自被推出之后便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节能惠民工程也许只会停留在所有家电人士的回忆之中,这一产业政策催生出了空调产业一段美好而辉煌的历程,也带来了太多的纷扰和争议。
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评断一个产业的补贴类政策,似乎过于放大了一个政策之于产业的效应,但是如果站在产业的角度去审理节能惠民工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围绕着节能惠民工程的口水再多,也难以淹没这一政策之于空调产业乃至整个家电产业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市场只会选择对自身有利的元素,而历史却会沉淀一切。节能惠民工程到今天的结局,是市场自身选择的结果。
节能惠民工程诞生的背景
在2009年之前,我国的家电产业政策事实上并不存在有利于节能型产品普及、升级的长效激励性补贴机制,而一些节能型产品普及率已经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却有类似的长期执行的政策,例如日本。这给如何使一直以来吞噬着大量能源的电老虎诸如空调产品的节能效果更明显提供了借鉴,事实上,家用空调也是节能惠民工程首批惠及的产品。
2008年9月1日我国首个全国性变频空调能效标准推出后,中国的空调市场于定速和变频的方向性选择上也处于一个尴尬的节点。美的在2008年率先发动变频攻略引领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然而并不是每个空调企业都已经完全掌控着变频技术并拥有在短期内形成的量产能力。而且,当时仍然高高在上的变频空调于消费市场也是“难接地气”,定速空调是市场需求、生产销售的主导,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变频产品和高能效定速产品的市场普及机制是整个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家电下乡在2008年于全国范围内几乎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当时家用空调并非纳入家电下乡系统直至2009年,而变频空调进入家电下乡范畴是在2010年。作为家用电器类产品中能源消耗量最大的一块品类,空调产品的政策惠及力度显然落后于冰箱等其他家电品类。
众所周知的是,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甚嚣尘上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万亿刺激政策大手笔横空出世,这给节能会面工程在空调产业的开展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优越的宏观政策环境。更何况,彼时声势浩大的节能减排工作在宏观经济中的指标效果并不明显,十二五规划到来之前想要完成之前已经定下的节能减排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压力。
而家电下乡对定速空调三级能效的门槛设置已经为节能惠民的能效等级规范提前做出了微妙的布局。所以,无论从宏观经济层面还是微观产业领域,2009年年中具备了推出以高额补贴刺激市场消费,推广节能产品的成熟条件。当年的5月18日,我国财政部、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通知,这一政策的开展,直接改变了国内空调市场的发展格局。
脱离了剧本的剧情
用“行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样的辞藻来形容节能惠民工程开展之时的意愿一点也不夸张,推广节能型产品当然有利于社会化节能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是相比于这一点,市场的反应显得更为亢奋和剧烈。
节能惠民工程开展的第一年是由各级财政部门根据企业提供的产品材料直接向工厂发放补贴资金,这瞬间点燃了工业企业对节能产品生产、销售的激情,况且首批惠民工程出台的贴金额特别高。所以,从2009年6月初至2010年的5月底,节能惠民工程开展的第一个年份中,我国空调产业的产销规模如脱缰野马一般狂飙疾进。据统计,2010冷冻年度国内市场的出货量达到了4330万台,同比增长率高达46.78%,出货规模和同比增幅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2009冷冻年度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空调企业陷入了下滑的泥潭,当年度全行业的出货量仅为2950万台,同比下降了1.34%,整个行业从下滑泥坑中跳出来到创下历史新高仅仅是一年的时间。而且,从绝对量看,2010冷年之前内销市场的出货量一直徘徊在3000万台以下,2010冷年却连续突破了3000万台和4000万台两个关口。
这种暴涨的出货形势在2011冷年仍未得到任何缓解,当年度的出货量一跃攀上了5860万台,同比增长了35.33%。在此之前一度被认为难以企及的销售规模总量在2010冷年和2011冷年仿佛是纸糊的一样,轻轻松松就被突破。节能惠民工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但是,这种关键性作用是建立在整体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较为良好的基础之上的,4万亿的激励性政策推出后,国内经济一扫金融危机的阴霾而是高速发展之势,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需求量和销售量陡增和以旧换新政策在同期执行,为节能型产品厘清了道路,这些都为空调产品创造了庞大的新生空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节能惠民工程的开展,国内空调市场在当时也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只是不一定会如此迅猛。从某种程度上说,节能惠民工程对于市场而言是一剂猛药,助推了市场的高增长,放大了需求释放的空间。事实上,也提前消化了大量的消费需求。
在2010冷年和2011冷年国内空调市场的暴涨大戏,超出了节能惠民工程开展之初绝大部分工厂的判断和预期,而此后的两年节能惠民工程似乎与市场走势形成了正相关关系。2011年6月份,节能惠民工程一度中止,2012冷年国内空调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了15.02%。2012年6月,节能惠民重启,覆盖的家电品类大面积扩充。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内,空调的节能型产品从15.62%的占比提升到65.98%,给整个家电产业带来了近2500亿元的关联交易额。然而,脱离于剧本的不仅仅是市场规模的变化。
令人纠结的补贴
2009年节能惠民工程开展之初对空调产品的补贴金额非常高,二级能效定速空调的补贴金额从300元到650元不等,一级能效产品的补贴区间是最低500元每套至最高850元每套。如此高的金额对于工厂的诱惑力实在太大,而在此之前我国在类似的补贴政策的制定、执行、规范等一系列措施上并没有成熟的制度可以参考,更没有相应的经验积累。于是,在节能惠民工程开展的第一个年度中,行业内出现了一系列能效虚标、骗补等不规范不协调的声音。
为了维护更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强化监督规范机制的同时,2010年节能惠民的补贴金额被大幅调整,二级及二级能效以上产品的补贴金额被压缩到150元至250元之间。2012年在节能惠民工程重启时,不仅是补贴金额发生了再次的变化,而且补贴的发放方式和企业领取补贴的流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虽然是金额在2012年回升到了180元至400元不等,但是是直补给消费者,终端和渠道凭借销售资料向工厂领取补贴,工厂再凭借准确无误的材料在规定的时间点上向相关部门领取相应资金。整个过程中,工厂不仅需要垫资而且要复出庞大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
立足于规范竞争环境,提升社会化节能水平、刺激终端消费的惠民工程的调整措施在最后显现除了矫枉过正的苗头,部分企业客观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也给这项利民利企的产业政策抹上了不光彩的一笔。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国内空调市场的走势受节能惠民工程的影响越来越弱,工厂对节能惠民工程疲于应付工作流程而市场对此也渐显麻木,于是退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主导了产品结构的革命性转变
市场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都超出了节能惠民的预期,而产品结构的转换由此带来的节能水平的提高却符合节能惠民工程开展的要求。当然,这个过程中其他政策的推出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009年6月份节能惠民工程首次执行时定速空调实施的还是五级能效标准体系,惠民补贴额度的门槛是二级能效,同期家电下乡的能效门槛是三级能效。这两项政策的共同作用直接结果就是四级和五级能效产品被逐渐退出市场。
来源: 艾肯家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