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4年盈利 海信靠什么成就了科龙
“如果把科龙比喻成一个病人,我们接手时企业已经下了‘病危通知’。”这是海信集团副总裁汤业国接手科龙时说过的一句话。2005年,科龙碰到了它历史上的最大挫折,资金链断裂、负债累累。而今,在海信入主7年后,科龙再次步入发展快车道,不仅还清近70亿元的债务,还发展成为产值近200亿元的家电龙头企业,近期还成功摘掉“ST”帽子,在资本市场重回正轨。
2005年巨亏36亿元,到2012年盈利7.18亿元,科龙实现连续4年盈利。在7年里实现净利润43亿元,这让人好奇海信究竟靠什么成就了科龙?
盘活资金让经营运转起来
2005年9月,海信与科龙签订销售代理协议接管科龙。时任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汤业国临危受命,担任科龙总裁。
汤业国首先面对的是巨大的资金缺口,他回忆说,“当时,企业上下游信任危机爆发,银行信用崩溃,资金链断裂,企业已经到了破产清算的边缘。”
海信刚接手科龙的时候,科龙的银行欠款是31亿元左右,其中很大部分用于购买土地和租用仓库;一边支付银行利息,一边负担成本。2005年年底,科龙仅在顺德本地的外租仓库就有54万平方米,年租金逾2500万元。
“科龙最缺的是资金,闲置就是浪费。”汤业国告诉记者,他和经营班子到科龙主抓的工作之一就是“清理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为了缓解现金压力,公司对部分闲置土地实行了出售,并清理了多余的外租仓库。为了提高广大干部对“加速资金周转”的认识,汤业国还主持开办“加速资金周转”培训班,要求所有副部长以上人员参加。同时,要求各经营单位全面清查资金占用的情况,提出解决办法。
“加速资金周转”使科龙的经营获得显著成效。科龙电器财务报表显示,在海信入主前的2004年,公司的总资产是111.6亿元,而当年的销售额是79.23亿元;而海信收购后的第一年即2007年末的总资产是44.21亿元,而该年的销售额是88.22亿元。海信科龙经营班子用原来40%的资金,实现了比原来还大的收入,经营质量和盈利能力显著提高。
实行改革打破集权管理
为从根本上革除老科龙的弊端,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科龙内部悄然开始。汤业国承认,阵痛在所难免。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