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消费陷阱:智能电视迷眼 手机以假乱真
科技改变生活!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让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以及不断拓宽的消费渠道,除了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便利,却也延伸出一个个新的消费陷阱。频繁面世的新科技产品、充满生涩的专业词汇,热闹喧嚣的“口水战”背后,各种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叫苦不迭。
临近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今年南方都市报3C周刊以“新技术下的消费陷阱”为主线,向消费者征集案例,与消费者一起大浪淘沙,辨识最新技术以及消费概念,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避免成为商业炒作的牺牲品。
智能电视乱花迷眼
软件服务成售后盲点
2012年中国市场智能电视渗透率已超过30%。行业预测,2013年国内市场智能电视将呈现爆发式增长,3D电视销量将达2700万台,智能电视也将达到2600万台。TCL、长虹、海信、创维等传统彩电厂商纷纷推进产品升级抢占先机,联想等IT产业也纷纷参战,试图在智能电视的普及中分得一杯羹。
但理想却未能够照进现实。调研机构零点公司数据显示,6成消费者对智能电视仍不够了解。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电视硬件维修均按照国家三包规定进行维修,但软件服务方面正在成为售后盲点,智能电视其本身操作的复杂性也加剧了这一情况。
智能电视形象尚未建立
从数据来看,消费者对智能电视现有的应用功能并不买账。零点公司调研数据显示,近7成消费者认为,智能电视目前亟待解决的是提高用户体验。
用户李先生吐槽说,“智能电视的很多功能都可有可无,(我)检查身体还是会去医院,玩游戏还是会用专门的游戏机,工作办公也不会凑到电视上去。”零点的另一组数据显示,达6成消费者称对智能电视仍不够了解。任重而道远,从2011年进入智能电视元年至今,虽然各大传统彩电品牌争相进入,但也尚未能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清晰的形象。
而家庭网络连接不方便、摇控器操作复杂、界面设计混乱、不易查找内容和智能应用运行速度慢等问题也在影响着智能电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零点公司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等20个重点城市25- 40岁已购买智能电视和有电视购买需求的白领人群展开调查,其结果显示,近9成消费者表示有购买智能电视的意愿,但智能电视目前的复杂操作等问题可能会成为他们放弃购买的原因。
调研报告还指出,八成以上(85.2%)消费者认为理想的智能电视要简单易用、运行流畅。围绕用户体验加大创新力度,做足简法,为消费者提简单易用的智能电视才是彩电企业的当务之急。
软件售后服务成盲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