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时速” 电商物流战陷一味求快怪圈
在京东提出将于近期上线3小时送达商品的“极速达”、夜间配送服务后,易迅网紧接着表示将上线“2小时送达”服务,在价格战之后,电商物流大战已然打响。但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2小时送货,还是3小时上门,都面临着运营成本、物流体系建设等难题。当前电商陷入了盲目争快的误区,在追求快的同时如何保障优质的消费体验才是这场物流战的关键。
生死时速 小时配送下的物流战
继2010年推出“211限时达”、次日达、预约配送等创新配送服务之后,京东配送近日再升级,推出“极速达”服务,实现行业内3小时送达。
本月初,京东携手联想首发ThinkpadX1Helix产品的活动中,“极速达”被首次引入。有消费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京东下午2:20下单,当日下午4点多就收到了商品,配送时间仅1小时55分钟。
按照京东方面对“极速达”服务的介绍,于每日8时至20时(以支付成功时间为准)下单,并选择“极速达”配送的用户,货物将在3个小时内送达;于20时至次日8时提交“极速达”配送服务订单并成功支付的,将在次日11时前完成配送。
虽然,“极速达”将京东的配送间隔缩短至3小时内,比之前的“211限时达”速度提高了两倍。但与京东传统配送模式相比,“极速达”也存在诸多限制。京东COO沈皓瑜表示,“极速达”并非免费服务,选择该服务的消费者需额外支付49元的配送费。该服务也会对商品种类进行限制,“大家电等品类将不在服务范围内”。目前,该项服务的配送范围也仅限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的核心区域,未来还有望推广到其他区域。
而就在京东发布“极速达”将上线的消息后1小时,一直在京城与京东叫板的易迅网迅速做出回应,称其在业内首创的“一日三送”服务,消费者在满足正常购物金额的条件下无需支付额外费用。易迅网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上半年,易迅网将在华东地区实现针对第三方商家的“上门揽件+统一配送”服务,在下半年将正式开放仓储服务,并在未来推出“两小时送达”,甚至限时物流服务。
盈利之忧 规模效应决定能否赚钱
从用户下订单到收货,“极速达”的配送时间只有3小时,比之前的“211限时达”的速度提高了两倍,这也意味着整个后台运营都需要提速。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京东普通订单从消费者下单、客服审单、拣货、打包等流程走下来,约需要1个小时;货车从仓库到市内配送点由于路况等不可控因素,则需要1-2个小时的时间;而在配送点完成分单和“最后一公里”配送所需要的时间大概也在1-2个小时。
而“极速达”的订单则不需等待,全程“绿灯”。据介绍,如果消费者在下单时选择了该项服务,订单传到仓储管理系统的时候就已将其特殊标记,“可以插队拣货、专人包装,最后也不需要拨送到各个拨运中心,全部统一装车、单独发送”。
不过“极速达”的3小时配送并不是目前京东配送速度的极限。京东华北区仓储总监牛春岭告诉记者,京东内部在北京已多次尝试“100分钟配送”,凭借目前京东的配送体系可以达到。
记者注意到,与之前“39元免运费”不同,京东的“极速达”服务,无论订单金额多少,都需要支付49元的快递费。沈皓瑜表示,如果计算“极速达”订单的快递成本,49元的费用基本够“极速达”成本。
但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京东“极速达”可能难逃前期亏损的命运。目前,国内电商物流配送成本主要由物流、仓储、研发、人力成本等几部分构成。据公开资料显示,京东每个订单的平均物流、仓储成本在20元左右。在人力成本方面,由于“极速达”需要专车单独发送,至少需要配备一名专职司机,按照京东公开的招聘信息显示,一位货运司机的月工资在4000元上下,一个月30天日均工资在130元左右。不算研发成本,仅物流仓储和人力成本就已达150元。“也就是说,每天至少需要3个‘极速达’的订单才能勉强达到该服务的收支平衡。”
对于京东的“极速达”服务,快递咨询网首席咨询师徐勇认为,电商配送和快递一样都需要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极速达”是一个电商个性化配送服务,如果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可能会给京东带来一定的利润,但如果使用的人较少,对于京东而言还是在“烧钱”。
电商分析师李成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从货品流动率,对固定资本的占用上说,当订单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一日多次的物流配送有时并没有提升整体的运营成本,反而降低了每个订单的固定成本,提升了效率。
不过,京东对此似乎也早有准备,沈皓瑜表示,订单稳定了以后,根据有多少消费者选择该项服务,京东再通过其他方式提升效率来改进,“但如果我们干不起这个事情,别人也干不起”。
盲目之患 急速求快存风险
传统购物一般是在选好商品后,消费者可以直接付费拿走,而网购则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随着网购的兴起,也将快递物流企业从幕后推向台前,成为网购整个流程必不可少的一环。但目前在商品配送上,就同城配送而言,国内电商主要采用当日达或者次日达,如果购买者急需所购商品,网购并不适合。但随着“极速达”等以小时为单位的配送模式出现,让电商和店商之间的时差进一步缩小。
不过,京东“极速达”虽然提出了以小时为单位配送的概念,但记者注意到其并不是国内最快的电商配送。
2010年上线的“快书包”推出“一小时到货”服务。目前,国内电商采用的都是位于近郊的“中心库房”制,购买信息抵达之后,再从中央库房逐一分配到若干配送点。“快书包”则选择“化整为零”,在诸多区域中分别设立独立的小库房,并雇佣人员自建物流。
在业界看来,由于消费者并不认可丧失了优质服务的快速配送,货量大增的同时,盲目追求配送速度对于大型网商而言或许并非好事。
有快递企业负责人认为,各家电商不应过度推广“极速达”模式。该负责人表示,中国电商配送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如果再过度提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普通配送预案一天能收100件商品,但‘极速达’的配送员一天可能只有几件”。
有业内专家指出,目前网商的利润相对较低,对于自建物流的网商,其物流配送部门大多不能自负盈亏。如此一来,网商的运营成本将再次上升。在该人士看来,这一现状并非不能解决,其中一种方式就包括开放平台。开放平台不仅是前台的合作,更是仓库等实现共享,使仓储环节也有部分收入。而且,网商还要积极做好资源配置,只有资源配置到位、员工薪酬奖惩合理,才能使配送环节跟得上出货量的增加。
来源: 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