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为骗补“辩解”被指未意识到自身问题
审计署自6月21日公布节能空调“骗补”企业结果后,“涉案”的格力电器25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格力电器执行国家节能惠民政策情况的说明”,称,“公司不存在骗补的行为”。
格力为骗补“辩解”被指未意识到自身问题
国家审计署6月21日公布了对2011和2012年度中央财政拨发给天津、河北、上海、广东、四川等18个省、市的能源节约利用(21110款)、可再生能源(21112款)和资源综合利用(21113款)节能环保类三个款级科目资金的审计结果。广东有17个项目单位上黑榜,其中格力、TCL、格兰仕等家电行业知名品牌存在多报节能空调销售量,违规获得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资金行为,其中格力骗补2157.76万元,骗补数额最大。
直到25日,格力电器在官方网站发布说明称,在节能惠民政策执行期间(2009年6月1日—2011年5月31日),实际销售出货2214万套节能空调,申报1755万套空调的节能补贴。累计有459万套已销售节能空调没有获得补贴,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第一次补贴政策结束后,因支持有关部门统筹安排的原因,主动放弃150万套的补贴申请,涉及资金近6亿元;二是部分已销售空调尚不符合补贴标准,没有申报。
格力称其主动放弃近6亿的补贴申报。审计署检查结果称项目单位通过多报节能空调销售量,违规获得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资金2157.76万元。主要原因是终端经销商填报数据不规范、不严谨所致,问题数据占公司总推广数据的比例不到0.5%。
格力据此得出结论:公司不存在骗补行为。而对于此次审计署公布的骗补结果导致的原因,格力将其归责于“对经销商管理环节存在疏漏,”主要在于“填写环节不规范”,“时间误差没有排除”。
“这份带有辩解性的说明很站不住脚”,家电行业观察人士洪仕斌向中国家电网分析称,格力骗补只是格力“超人神话”撕开的冰山一角,从格力技术之父朱江洪的离职、格力渠道社会化的演变、学酒哥周少强事件与政府的对抗、格力因产品缺陷遭美国公司起诉的引爆、到格力这次骗补事件,格力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企业如人,有生病与感冒,但格力是个铁骨铮铮的超人形象,从不发烧感冒,所以我担心这种前提下,要生病就会是大病。因为超人背后要么可能是皇帝的新装,要么是弥天大谎,这才是我最担心的”。洪仕斌说
其实就“骗补”而言,整个事件反映的是行业性问题,不是格力的问题,单说格力并不公平,格力也不是骗补最多,在2009年6月1日—2011年5月31日两年政策期,那些抱着“能捞一把是一把”的二三线品牌,骗补金额可能更庞大。
但短短数日,从不“发烧感冒”的格力就摊上了“骗补”和“出口产品缺陷”两次重创,格力先后对两起事件的官方声明依旧保持其惯有的强硬做派,归结起来,均强调“事不关己”。
或许格力真的不认为企业自身有任何问题,但两件事的叠加效应却令外界对格力的审视再度高涨。企业如人,董明珠一直是骄傲的,所以一直以来格力也是骄傲的,业内早有人私下如此调侃:自打董明珠全面接掌格力以来,格力务实更少跋扈更多。
洪仕斌犀利直言,“营销人员是不适合做企业领导的,太英雄、太自我、太匪气,就会迷失。看看全球CEO,营销出身的不多,企业要的是管理人才,不是山大王人才”。
来源:中国家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