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家电企业骗补:应反思制度漏洞

防家电企业骗补:应反思制度漏洞

口碑家电网  2013/6/26 16:05:00
分享到:

  受访人

  漆云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陆刃波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

  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审计公告显示,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尤其是在去年6月起实施的节能惠民政策中,有8家知名企业骗取节能家电补贴近9062万元,其中,格力电器骗取金额最高,达2157.76万元。

  早在几年前,有关家电企业骗补的事件便已见诸报端。但由国家权威部门来公布审计结果,这还是头一次。截至目前,在这些涉事的违规企业中,除个别企业有所回应外,大多数均选择沉默。

  “这种情况显然与政策设计的初衷不符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漆云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我们应从政策设计和监管方面找原因;另一方面,企业更应反省的是,在追求赢利目标之外,如何兼顾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何建立和培育起可以让政府和消费者依赖的诚信体系。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用 “企业不能什么钱都挣”这句话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说,一个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是信誉,企业若没有了诚信,“如何让公众相信你的产品质量过硬?如何可以放心购买你的产品? ”

  制度漏洞及违法成本低

  家电行业补贴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目的是拉动市场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当时国际环境不好的背景下出台短期补贴政策,客观上对拉动消费市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漆云兰表示,包括2009年推出的最新一轮节能家电补贴的实施,其政策含义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并不背离。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政策效果。

  为什么企业骗补现象会如此普遍和容易?专家们认为,这首先要从制度设计上找原因。处罚力度是否不够?犯罪成本是否太低?在陆刃波看来,这些“理由”均会为企业“投机”提供便利机会。

  根据节能补贴的发放流程不难发现,节能家电的补贴形式,并非是由国家将补贴直接发到消费者手中,而是由家电生产企业或销售商先行垫付,国家再根据企业上报的节能家电销售数量,将补贴发放给企业。“只要在数量上多报,便能获取利润,加之监管上并不严格,使企业或经销商做假变得很容易。 ”陆刃波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标签
防家电企业骗补:应反思制度漏洞
发布:文鑫   
分享到:
喜欢人数(0)
相关阅读
下一页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整合营销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站点地图|口碑家电网 |家电派社区

商务合作:010-85865106-8003 频道合作:QQ:1476374124 编辑邮箱:edit@eapad.cn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口碑家电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57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