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骗补”疑点重重 发声明遭口诛笔伐
最近格力有点失算:本来国家审计部门点名的骗取节能补贴的厂商,尤其是名牌大厂远不止格力一个。但是格力非要出一个声明,做一些解释:把自己推到了这起行业公关危机的风口浪尖,把舆论的口水都引到了自己身上。
作为这起“骗补”事件的焦点,格力,也许不是骗补最多的,但是其自身妄图进行辩解的行为却加重舆论的口诛笔伐。
格力电器在官方网站发布说明称,公司不存在骗补的行为。原因是因为,公司大力推广节能惠民产品,主动放弃近6亿的补贴申报。审计署检查结果称项目单位通过多报节能空调销售量,违规获得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资金2157.76万元。主要原因是终端经销商填报数据不规范、不严谨所致,问题数据占公司总推广数据的比例不到0.5%。
这份声明的原因一显然站不住脚:不能因为你原来放弃了一部分补贴,现在就多报!这就如同不能因为笔者帮助了很多人,就可以随便杀一个人而不受追究一样。功过不能相抵,何况格力还谈不上有功。
实际上,格力“骗补门”事件的疑点远非这一个。
首先,人们都想知道格力是如何骗补的。申领国家节能补贴需要的手续至少包括:购买人身份证复印件、销售发票和与产品一一对应的产品条码。
由于一人可能多次购买、可能一次购买多台产品,所以身份证明、发票、条码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只要想领取补贴,这三者是必须 的。那么所谓的骗补,就存在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违规行为:身份证明超范围使用或者虚构身份证明,虚开发票或者使用假发票,虚开条码(这个只有格力自身才能做 大)或者违规使用未销售产品的条码。
这些违规行为中不仅包括经济问题、企业管理问题,还涉及到一系列的主观“故意性”,甚至虚开发票、使用假发票等可能的直接犯罪行为。
由目前已知的细节看,各种骗补企业更可能使用的方式是:渠道商将没有卖掉的产品开出发票、拿出条码、挂在其它消费者的身份证明下, 申领节能补贴。这种行为可以发生在渠道层,也可以发生在厂商层面。但是,都需要有主观故意性。而对于“格力系统”这样2157.76万元的金额,这种“故 意性”的恶劣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普通的经济或者经营过失。
当然,还可能有其他种类的原因造成骗补,甚至这场骗补风波本身就是一场误会:由于所涉企业的管理流程问题,未能在多个证据链上及时 提供必要材料,导致审计工作中多重数据矛盾,进而认定为“骗补”。不过,从格力声明看这种可能性不大。比如其提到的“某大学在4月份采购节能空调1万多 套”的案例,与2000万的补贴款比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完全不能解释如此大的款项差额的来源。
除了关于格力如何骗补的疑问外,普通百姓更关注谁将为这“2157.76万元”的骗补案负起责任。
从责任的轻重角度讲,如果是“有人授意指挥”的骗补行为,无论采用何种中间手段,都已经涉及到刑事犯罪的问题;但是,如果问题出在 管理上,是由于多个部门、层级渠道沟通不畅、无意的过失造成最终工作中出现了查错,那么这也就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退回款项、接受罚款、做出管理流程的 整改就几乎是处罚的全部手段了。
现在,除了格力等个别企业,更多的被点名打脸的品牌都选择了沉默。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知道此次事件可能的严重程度。这些企业运作的方 向则肯定是向管理过失、经销商层面推脱责任:甚至在一定的利益共同体的格局下,经销商也愿意通过其他的利益平衡的方式,认领这件不光彩的事情。这样的结局 是“后果最轻”的情况。
如果事实正如格力所说是“申报数据信息由格力电器近十万经销商网点填写,在申报系统中网点填报的销售、安装日期、用户资料不严谨, 出现差错。”那么还会涉及到一个格力是不是尽到了应有的管理和对经销商上报数据的审核义务(既然审计部门能找到问题,理论上内行的格力不会找不到吧),还 是格力有意对问题数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行一把:格力是在此事件中或多或少有受益的,哪怕是经销商多压几台货也好。
来源:普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