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消费升级,零售业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机遇期,给全球企业带来机会。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中国要想继续实现经济增长,必须从大量生产廉价商品向制造优质产品转型,提高中国产品的品牌实力。在此背景下,推进高端制造,追求很多新技术,新需求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成为了家电制造产业喜闻乐的话题。
学习“工匠精神”追求制造和服务的品质要以长期的努力为前提。而投入大量优秀人才用多年时间开发并提供理想的商品,生产效率一直很低的话是无法盈利的。这对于讲求投资回报的制造企业来说无疑会成为沉重负担。
事实上,在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的消费电子和智能家电等领域,一项技术往往在3、4年之后可能就会过时,据口碑家电网了解,大多数企业的通行的做法就是,生产产品的耐用性能能够满足这个时间就可以了。
据口碑家电网了解,有些企业也有这样的担心,弘扬“工匠精神”要求企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制作精良的产品变得价格过高,尤其是家电领域,如果像日本企业那样制造只有发达国家的部分消费者才能接受的“高档产品”,这反而会失去中国企业的优势,在海内外市场上输给了性价比更优的韩国和台湾企业的产品。
实际上,推出质量尚可的产品,在扩大市场份额后做大规模,企业就有余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再推出具有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进而真正能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带来威胁。这是韩国三星电子实现超越的路线,也是适合中国制造企业由俭入奢,实现增长和做大做强的合适途径。
一直以来,国内市场难改心浮气躁、利字当头的商业氛围,这也使得工匠精神反而成为了最高标准。客观上来说,做跟随型企业是没有市场话语权的,只能拼成本拼价格。在这样的背景下,喜爱“争第一”,刻意的追求“高端气质”,标榜“工匠精神”并不能给中国企业快速夺回声誉。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想赚钱、啃肥肉”的劲头。但如果厂商自身没有技术沉淀,只是为了蹭热点刺激消费而去盲目的跟风,只会在对用户体验造成伤害的同时,提前透支未来的市场。提供给消费者的,不过是过剩的品质,或者过剩的功能与服务,陷入低价格争斗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靠“工匠精神”赋能将无从谈起,只会“负能”制造行业。
中国经济消费升级,新中产阶层快速崛起,靠跟风模仿、抄袭克隆,生产出“凑合”的产品,就能够拉来订单,挣大钱的“人傻,钱多,速来”野蛮生长的博傻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了。无论是真傻还是假傻,变聪明了的消费者和一批具备互联网特征,快速崛起的新品牌,都在倒逼制造行业企业回归理性。
毋庸置疑,决定一家企业能否做大规模的是用户争夺、渠道布局、高端引领力、产品力与对未来趋势的把控与布局。核心是真正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创新,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标准设计制造出惊艳的产品。
事实上,“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古有英国人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5台航海钟,今有日本、德国制造的优质产品。它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考工记》记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中国古代的茶叶、丝绸、瓷器等之所以畅销全球,产品制作精良是关键因素之一。
对传统再认识,“工匠精神”不只与技术、经济有关,它也是一种文化、素质和品格。工匠精神体现出质量增长、效率增长,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如今,中国家电产业从速度追求向质量追求的转变,而今将通过更多的更高品质的“中国智造”来打造,需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坚实铺垫。所以,“工匠精神”不是挂在嘴边的奋斗目标,而是一种质量自尊,一种每个产品制造者必须具备的,视质量为生命的强烈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