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家电行业市场表现低迷,冰箱、洗衣机、空调销售全面下跌。截至二季度末,家电行业产成品资金占用为812.9亿元,同比增长18.7%。尽管2012年下半年起全行业销售回暖,库存增速有所下降,但仍不足以扭转产能过剩的局面。
“经过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的去库存,2012年下半年问题有所好转,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产能过剩依然困扰家电行业。”资深家电业观察人士、媒体评论员刘荷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场需求萎靡甚至负增长情况下,家电业前两年盲目扩张的后果凸显,高库存占用大量资金,使企业 资金链趋紧,企业需负担高额的利息。
激励政策激发产能过剩
近几年,受益于各项家电市场激励政策,国内的家电产品销量有了大幅增长。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不包括山东、河南、四川、青岛)家电下乡 产品销售7991.3万台,实现销售额2145.2亿元。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1年,主要家电产品,如彩电、空调、冰箱和洗衣机,销量平均增速 均维持在20%以上。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全国空调销量分别实现31.85%和33.74%的高速增长。
受政策刺激的影响,几乎所有白电企业都在扩大产能。2010和2011年,洗衣机、冰箱、空调的库存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
“原本堆放铜管这些原材料(行情 专区)的仓库,现在都堆满了成品空调。”有业内人士透露,某知名企业的冰箱库存甚至高达数百万套,每个月库存费用都要过千万元。很多企业在2012年便开始大力去库存,但有的企业却继续拼命给经销商、代理商压库存,“处理得好会成功,处理不好就会出问题。”
“在正常的市场增长情况下,合理的产能扩张应该是10%—15%,但在家电下乡政策刺激之下,白电企业近年来的产能扩张速度超过30%。”家电业观察人士刘步尘告诉记者。
“激励政策致使最近四年中国家电业的发展战略调整为规模导向。”中怡康品牌总监左延鹊指出,政策实施初期,家电产品销量大幅增长引发了厂商扩张产能的冲动。海尔、美的、美菱等龙头企业,纷纷通过新建生产基地,或者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开展升级技改项目,大幅提高产能。
“家电企业产能扩张与地方政府的招商政策也不无关系,地方政府以土地、税收及其他一些优惠政策,让很多企业加大了对生产基地的投资。”中国家电网总编吕胜华补充道。
对于上述现象,中国家电协会秘书长徐东生分析认为,外部环境的忽冷忽热会影响到企业决策者的心态,在市场快速发展的热潮中,企业家很可能头脑发热,加大投资扩大产能,但市场发展自有其自身规律,过快发展之后必然缺乏可持续性。
家电业重回市场轨道
2013年1月31日,国家的“家电下乡”政策告一段落。
“在此背景下,2013年将是家电行业进入结构转型的一年。家电企业需要消化过剩产能;家电行业需要通过产品转型和升级,重新步入由市场带领行业稳步增长的轨道。”刘荷清表示。
左延鹊表示,未来中国家电企业应该启动品质重塑计划,即推动全行业从规模导向向利润导向转型。这期间,中小家电企业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未来在产品和渠道上形成独特的经营之道,或许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
吕胜华观察到,部分白电龙头企业似乎早已预测到这一状况,自去年便开始未雨绸缪,进行产品创新,在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变革。他同时指出,消费者购买的不是平台、不是标准,更不是企业所谓的战略,消费者认可的是好的品质与合理的价格。
一项针对产品消费的调查表明,更多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根据消费需求而研发出来的产品,这说明消费者的选择正日趋理性。
“用行业产值判断一个行业优劣的方法已经过时。产能过剩、投资效益低下将造成行业发展后劲不足;而库存增加、流动资金减少、裁员劳动争议的增加势必会引发因回笼资金造成的非正常价格竞争,从而使效益下降。”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助理蔡莹认为家电业的转型迫在眉睫。
徐东生则认为,支持家电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产业结构升级依然是2013年支撑行业增长的动力,向管理和创新要效益才是良性发展之路。他乐观地预判,相关激励政策退出后,2013年我国家电业发展将呈现相对利好态势。
中怡康对2013年元旦以来三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家电市场确实迎来了开门红。液晶电视共销售495万台,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0.6%,空调销售增长达到13.6%。冰箱和洗衣机尽管零售量有小幅下滑,但零售收入却有2.3%和1.9%的增长。
中怡康预测,智能和3D将成为彩电市场的主流,3D电视的零售量将从2012年的1875万台将上升至2013年2716万台,智能电视则由2012年 的1610万台上升至2604万台。同时,变频空调市场规模也预计从2012年的586亿元上升至833亿元,增速将达到42.2%。未来,物联网等技术将在家电领域得到更多应用,从而推动家电产品的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