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家电消费者 变成了家电消“废”者
近日,产品不合格的事故一件一件不断地发生,“不合格”“黑榜单”的字眼不断地刺痛着我的双眼和消费者的内心。当商家拍胸脯保证把产品卖给消费者时,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故事;可是当商家拍屁股走人产品不合格不维修时,这是多么惨烈的一个事故。
食品安全堪忧 让家电火了一把
“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开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天价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吊白块和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儿盗版操作系统的XP,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
继媒体曝光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后,消费者纷纷选择回归厨房,这令榨汁机、酸奶机等小家电成为市场新宠。“家里的豆浆机、榨汁机、酸奶机、豆芽机都买齐了,现在食品安全这么让人不放心,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想必这已成了很多家庭主妇的心声。
家电安全堪忧 消费者成了消“废”者
当消费者纷纷选择回归家庭时,开始对家电品牌有所依赖时,国内不少消费者却又遭受了家电的质量问题,在互联网上有关家电、消费者维权的一些网站上,有关家电的各种投诉更是不计其数。西门子洗碗机存起火隐患、海信万元电视爆炸、日立、春兰空调不制冷、春兰、LG洗衣机不合格等等。在对食品安全问题严重 “审丑疲劳”之下,家电产品的不合格让消费者大呼“没有安全感”。
目前在国内,家电种类繁多,其品牌数量达到数百种,参与制造的企业更是成千上万,除了一些知名大厂对质量有所控制以外,众多生产厂家生产的家电根本就没有严格之的质量控制与检验程序,这类企业往往采取小规模手工生产的方式,研发、设计、生产水平低下。由于家电行业竞争激烈,往往在惨烈的价格竞争中很多小家电的利润就会被大幅挤压,为了压缩家电的生产成本,部分小企业便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而这也导致了家电频频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虽然我国《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能效标识制度采取“生产者或进口商自我声明、备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的运行模式。但是这种以自我约束为主的“自检”方式虽然方便了企业,但也给一些企业做手脚留下了空间。
信任程度堪忧 能否唤起企业责任感?
质检总局虽然公开了真相,只是不知道,揭开这个伤疤,能否唤起企业的责任感,能否成为构建企业安全防线的一个起点?
在消家电费市场上,屡屡出现负面信息,就与我国法律体系不健全有关系。针对目前国内的家电市场而言,强化相关国家标准已经是当务之急。另外,加强对家电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监控也是十分重要的举措,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一些家电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先不考虑慈善的事,企业能不能不违法去赚钱?说得简单点,就是不坑害人,去赚“干净”钱行不行?实际上,实现和推动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企业只有扛起社会责任的大旗,才可能与社会共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