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雷军和董明珠的口水战,便会被大家拿出来调侃。最终,雷军牵手美的进军智能家居,格力自己造起了手机。对于喜欢自己出镜拍广告的董明珠来说,此次口水战又为自己的格力手机带来了空前的关注度。然而,抛开话题和炒作,格力做手机意欲何为,前景又是否可期呢?
没有核心科技的格力手机继TCL、康佳和海信等家电企业先后涉足手机领域之后,格力也发大招了!之前在中山大学演讲现场,董明珠突然讲半截不讲了,然后“唰”一下亮出法宝,格力手机就这样完成了首秀。很快,它就在工信部电信设备认证中心拿到了入网许可证,相关资料也随之公之于众。
然而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在配置,格力手机都是相当一般。除了机背的“Gree”字样,其他与贴牌代工机无异。而配置方面就更是乏善可陈。最可乐的是,格力手机定位为千元机,并且首批备货要达到10~20万台,年销售目标还要达到1亿台!
其实早前董明珠为了预热格力手机,就在很多场合说了放出狠话,这些把格力手机吹上天的豪言壮语,也招致了不少网友的吐槽。很多人都觉得,所谓的格力手机其实就是格力空调的“智能遥控器”。董明珠这么做,是因小米与其竞争对手美的结盟进军智能家居,而和雷军赌气。虽然她本人否认了上述两点,并宣称格力手机是格力发展智能家电过程中所需要的业务,但格力手机本身却真得像其入门智能家居领域一样入门。格力选择了困难模式格力手机要投放市场可谓困难重重。首先从大背景看,当前国内手机市场格局趋于稳定,而这个“智能家居遥控器”选择如此低潮期进场,将可能遭受被消费者边缘化的命运。再者就其自身而言,格力本身并没有ROM的优势。另外对于手机市场来说,线下实体渠道呈现萎缩趋势,而线上渠道则愈加重要,所以纵然格力拥有几万家下属门店,但在电商渠道的劣势却依然是个大问题。
我们都知道格力发布手机,是为了掌控智能家居入口。我们也都清楚格力手机其实就是董明珠为其品牌的智能家居所打造的“控制终端”。我们也都理解现在传统家电企业不好干,有着增速放缓、利润降低等问题。但如果消费者不买账,又何谈什么掌控智能家居入口等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
即使董明珠与雷军的赌局是为了格力之后的智能家居铺路,借小米的腕儿试图在智能手机领域抢占先机。但格力手机本身很是平庸,也难以掀起太大波澜。有人会问,格力手机都是这副尊荣,那格力智能家居弄出来得什么样?所以此次格力智能手机的发布,最让人担心的,不仅是董明珠将在智能手机的开局中失利,还可能受到自身品牌手机的牵连,而在智能家居的开局中失利。挂手机,为了卖家居以往格力给人的印象只是一家做空调、热水器和电冰箱的白电企业,但自打格力手机发布后,格力就将在消费者心中打下“智能家居”的烙印。在3月举行的中国家电博览会上,格力对外展示了光伏多联机、智能窗帘、智能新风机和智能灯具等智能环保家居系统,而这些产品都需要通过手机终端进行远程操控,并且格力手里也均预装了“格力智能家电”的APP。
此次的格力手机很可能只是整个格力智能电器产业链的一部分,它还需要智能家居的其他组件与之合体为“复仇者联盟”,并且在未来做捆绑营销时,甚至还可以免费赠送给用户。
正所谓,量产未动,营销先行。随着白电企业普遍趋于疲软,董明珠必须跟雷军“赌气”,必须把格力空调的遥控器称为“格力手机”。不怕有争议,就怕没人理。格力需要等上新闻的头条,格力也必须“做失败的广告”。全民做手机现在不论是TCL、创维和长虹这样的家电企业,还是360、乐视和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厂商,甚至像崔健和疯狂英语都在忙着进军手机市场。一时间那些年的“土法炼钢”乱象再现,而其结果也可能是做出来的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导致鱼龙混杂且鱼目混珠。
传统企业急需转型发展全产业链,从而得以跟上“移动互联网热”和“物联网热”的大时代潮流,固然可以理解。而互联网本身就在不断渗透以及改变所有行业,也在情理之中。而这么多外行现在看到做手机最有利可图,结果便蜂拥而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早年间电子游戏产业刚起步时,因为太多烂游戏与制造商涌入,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崩溃,消费者信誉流失的惨痛局面。
那么为何还是有这么多企业执意要做手机呢?其一是手机制造门槛已经降低。2004年,国家颁布了手机牌照制度,注册资金必须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连续经营两年以上且具有研发能力等相关规定认证的公司才能制造手机。到了2007年,手机只需通过入网质量检测且能经受消费者投诉监控即可。
其二,借着手机推广服务。很多公司研发整合出自家的ROM,之后再直接推出内置有自家服务的手机,这不仅比打广告更有实效性,且效果也更好。而最后一点自然是利益。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投资拍电影?且越投资烂片就越多?答案还是因为钱。因为,再烂的片子还是无法阻挡每天涌进院线的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