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家电定制开始在一些崇尚个性、讲究生活品味的消费者间流行起来,并且有不少知名家电厂商联合电商平台积极跟进,掀起了一股家电个性化定制热潮。
不过,家电定制目前仍属于小众市场,“小而美”的背后自然存在一些挑战。
家电定制模式走红
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白色冰箱洗衣机、黑框电视。他们希望家里有台柠檬黄的冰箱、粉红色的洗衣机,甚至希望电视机的边框和卧室的壁纸是同色系。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不少品牌开始推出定制化服务。从现有定制产品来看,个性化面板花色、智能化成为主要定制方向。
业内人士表示,家电企业开启定制模式,反映出企业希望积极转型升级的心态。不久前,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家电网购高峰论坛”上发布的《2015上半年中国家电网购分析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线上、线下家电市场继续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四大家电线下销售量和销售额,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尽管线上消费表现抢眼,但行业增速下降,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下滑,已成为行业新常态,消费升级产生的个性化、高端化成为家电企业的必争之地。
据了解,早在2011年海尔就开始了家电定制的尝试,提出“只为需要的功能买单,为不需要的功能免单”的价值主张,通过线上获取用户个性化需求、线下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构建出定制家电的雏形。目前,海尔、美的、LG、三星、博世等品牌的家电产品均推出了不同类别的定制业务。同时,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电商也与家电企业合作,推出家电定制服务平台——2014年,天猫的小家电包销定制交出一份7日售出18万台的不俗成绩单。苏宁也在去年推出了小家电“life+”计划,包括婴儿族、妈妈族、爱饮族、吃货族等多种定制产品套餐。
然而,目前各个品牌推出的家电定制服务,却仍难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消费者王小姐想定制一台冰箱。“家里的厨房空间很小,我希望定制的冰箱占地面积不要太大,最好尺寸由我说了算,另外我还希望增大冰箱的冷藏空间,冷藏室多设立几个不同的温控区。”她在网上找了几家能够接受定制服务的家电企业。但咨询过后,没有一家能满足她的需求。“我理解的定制家电,应该是一对一的,为什么我想要的冰箱不能做?”王小姐感到非常遗憾。
和王小姐有一样心思的人不在少数。在他们心中,定制家电是能够按照不同消费者个体或家庭的使用需要进行设计生产,是100%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家电产品。“定制家电应该无论从外观到功能都最符合我的需要。我希望有一台适合我家阳台尺寸的洗衣机,我希望可以去除不需要的功能,加上一些我需要的,比如洗衣机具有自动除毛和杀菌的功能。”IT从业人员李先生说。
什么是定制家电?奥维云网助理总裁张彦斌认为,定制家电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即厂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所提供的需求特征,进行个性化的生产并将该家电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此定制非彼定制
“既然是定制,肯定就要与众不同。如果不是我想要的,还能算是定制吗?”不少消费者对当前的家电定制提出了质疑。
张彦斌表示,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国家将“互联网+”作为发展战略后,各家电企业开始探寻实现“互联网+”的路径。“互联网思维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定制就是最佳体现。因而,一些企业开始进行家电定制的尝试。”但家电定制化是一个新兴课题,很多企业仍处于探索之中。
据了解,目前家电企业推出的定制服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家电产品,类别涉及电视、冰箱、洗衣机以及厨房小家电等。而实际上,多数家电企业推出的所谓“定制家电”,都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一对一定制服务”。 以冰箱定制为例,目前大部分定制产品的宽度仅有60厘米以上、80厘米以上和1米以上3个选项,当选定一个宽度以后,还可以选择制冷模式、品类(几开门)、压缩机、容积、颜色等,每一项都只有几个简单选择。
“尽管个性化定制的趋向已经在家电圈初露端倪,但目前的家电定制主要是针对产品的颜色、尺寸、个别功能,尚不能达到完全的私人量身定制。”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表示,家电企业现在的用户定制,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还称不上是广义上的用户定制,首先抛出定制方案就提出很多限制,必须是在这一范围内才能定制,其次必须是征集到一定数量的需求后才能实施。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家电定制用“集中定制”来形容更加贴切,即征集有同类需求的消费者共同参与投票,最后决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相对于厂家推出的常规产品,往往也只是多了一些可以选择的功能组合而已。此外,家电定制的主导方也并非用户,整个方案的制定权依旧把控在厂商手中。
瓶颈来自成本和技术
面对如此“定制”,消费者不禁想问,影响家电个性化定制的原因是什么?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电定制的主要阻力,来自于制造成本和技术研发能力。
张彦斌认为,一对一的量身定制是非常具有个性化的。而现在的家电生产都是建立在规模化生产基础之上,因而首先会造成难以绕开的巨大成本难题。“比如,某消费者需要定制一台外形独特的空调,先不说其他技术,仅要实现外形就得重新开发模具,而开发一套模具的成本就很高。如果只有一个定制者,或者只有少数人定制,那么根本无法分摊模具开发的成本,因而很难做到。”其次,技术难点难以解决。一些消费者如果提出,要一台挂壁式空调,既要具有制冷制热功能,又要能除PM2.5、除潮,还要能加湿,甚至香薰等,以现在的技术很难满足。
实际上,由于目前家电产品的生产模式都是流水线批量生产,而私人定制要求的是为某一个性化产品单独开设一条生产线,这对于投资、人员分配、售后及成本控制都是不可能满足的。此外,对于冰箱、彩电一类的大家电,消费者还是更喜欢到实体店选购。但目前家电定制服务都只存在于线上,尚未入驻线下卖场。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现在家电定制更多的还依旧停留在概念阶段,难以令所有的消费者称心如意,但“家电定制”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国家电企业转型升级来说,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进步,而且这种个性化产品将会是未来市场的主旋律。
“发展个性化定制家电符合市场潮流,同时也符合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梁振鹏说,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3D打印技术的推广,一对一量身定制家电绝非遥不可及。他指出,目前通过模块化生产来实现真正意义的私人定制已成为业界共识,这样既能让用户对产品的配置有很大的把控度,用自己需要的硬件实现所需的功能,同时在更新、维护上也方便容易。
张彦斌则认为,应对私人定制抱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或许未来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定制化可能会成为最终的需求模式。”他说,但未来要做到一对一的量身定制,客观上,需要有一批不计成本的消费群体,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物质极大丰富;还需要个性化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主观上,需要家电厂家对现有的生产线进行个性化改造。对待家电定制,不能盲目一哄而上,应该在不断摸索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