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电制造这一充分竞争的行业而言,一直存在“涨价不易、赚钱更难”的魔咒,家电厂商此番涨价可谓“破釜沉舟”,寄希望于以此为契机,调整产品结构,攻占中高端市场,并加速进军海外。
原材料价格上涨
苏宁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年后至今,家电门店的厂商产品品类正在慢慢调整,主要体现在低端产品越来越少,厂商以力推高利润率的中高端家电为主。海信市场部负责人向记者确认,包括科龙、容声产品线都有不同幅度的价格微调,调整幅度则根据渠道和产品的销售规模有所不同。
早在2016年9月和11月,乐视已有过两次提价,调整幅度在100-300元不等。2月28日的提价是其半年内第三次上调价格。乐视称,导致此番提价的因素包括上游供应链面板供应不足、面板价格持续上涨过快、元器件采购成本上涨等。
同样受制于上游成本而调价的还有小米,此前小米电视3S亦已两次宣布上调价格。
“液晶面板涨幅平均达到了40%-50%,而面板成本占整机成本的50%左右,由此大幅提高了彩电成本,这是终端彩电涨价的直接动力。”第三方机构奥维云网(AVC)显示产业链研究总监王晓宇告诉记者,这一轮涨价幅度远远高于往年。
成本上浮的压力在白电产品上同样颇为明显。志高空调在去年12月份即给经销商发公告称,上调空调价格2%。今年1月份,其价格再度上涨2%,渠道终端、连锁卖场、电商平台概莫能外。志高对此的解释是,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空调行业各大宗材料持续上涨,截至去年11月,铜的价格上涨40%,钢材价格上涨200%以上,塑料、铝材也有30%的涨幅,人工和物流成本同样也出现上涨。此外,海信科龙、格力、美的的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微调。
涨价不易 赚钱更难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大家电上市公司接受机构调研所透露的信息来看,提前备货已成为家电制造商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手段。
格力电器透露,公司在去年7、8月销售旺季时已在材料方面准备了不少的存货。同时,公司在产品定价上具有优势,经销商担心产品出厂价涨价,现在已在积极提货。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影响不大。格力同时表示,公司产品定价策略是,新冷冻年度开盘前会对各类产品进行价格调整,根据生产成本核算,销售部门根据毛利加价,并根据大宗原材料的价格考虑。
“厂商调价对销量肯定是有影响的,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机厂产品结构的优化加速,以电视为例,其对于大尺寸化和高分辨率化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王晓宇坦言。
奥维云网(AVC)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智能电视的渗透率上升了84%达到6.6%,UHD(高清晰度)的渗透率上升57%达到14.3%。王晓宇指出:“渠道备货方面,整机厂商会更加谨慎,在利润减少的情况下,他们会更趋向于备尺寸更大、更高端、利润更好的产品,对于渠道产品结构优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目前来看,价格的上涨对于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终端市场的下降。”
这次价格调整让很多厂商进一步调整渠道策略。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商城家电事业部总裁闫小兵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原材料的成本问题不是长期的,零售端对涨价比较慎重,也有很多厂家坚守没有涨价,目前来看这一势头是可以抑制的。
闫小兵表示,目前线上线下的价差依然存在,小家电尤其明显,电商和现在的传统零售渠道比起来,成本和效率的天然鸿沟是任何人无法逾越的,因此很多厂商将高单价产品放到线下去弥补成本的空缺。不过,这是双刃剑,有价差是好事,但价差过大说明线上产品的结构调整还有很大的空间。
美的集团日前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2017年会把线下商品更多同步到线上平台去,打通线下线上商品。此外,美的将利用京东开放仓储物流,实现所有电商平台共用一盘货,提升备货效率,降低损耗,提升现货率,最终实现规模增长。
家电厂商积极“走出去”
相对于国内的竞争红海,海外市场的空间吸引了家电厂商更多关注,其中有厂商已经在销售规模增量上显出差距。根据奥维云网(AVC)显示产业链数据,2016年中国品牌在全球的份额达到30%,较上年增长3.2个百分点。
闫小兵认为,家电是“中国制造”最好的代名词之一,需求方和供给方都存在,但短板在于打通彼此链接的“路”。据他透露,京东正在搭建面向全球的开放销售体系。
美的集团透露,将设立美的国际总部,统筹规划海外自有品牌业务,推动外销业务模式以“OEM为主”向以“OBM为主”转变,组织形态由支持“中国出口”向支持“本地运营”转变;继续加大海外市场投入,完善海外管控体系及市场售后服务平台建设;扩大海外制造基地产品品类,推行供应链本地化,进一步加强集团产品事业部对海外分公司的支持,提升成本竞争力。
最新数据显示,受益于奥运会等体育赛事,以及在北美、南美、欧洲、新兴市场与当地家电企业合作,TCL集团旗下TCL多媒体2016年电视机海外市场销售1054万台,同比增长30.2%,而同期中国区销售为941万台,同比增长仅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