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公众对量子点电视的模糊认知中,很多人都认为,以“QLED”命名的电视,是和OLED电视一样的自发光产品。但是随着各大媒体机构对其进一步评测的铺开,目前在售量子点电视已经被证实,只是营销上的概念炒作,虽然有量子点产品被称为“QLED”,但实质上只是对前代SUHD液晶系列的升级,在液晶上覆盖了新型纳米晶体半导体量子点材料,本质上依然还未脱离背光源的束缚,实际上是QD-LCD产品。商家过度的概念营销令追逐新知、痴迷科技的消费者感到懊恼——“不明觉厉”实际上是种“错爱”。
如今,全行业对未来大屏显示发展的普遍共识是“自发光技术”,而QLED也符合行业趋势,可以实现自发光。但目前某些厂商的QLED电视,却并非真正的QLED产品。据了解,国际上对QLED的真正定义是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即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或量子点自发光显示技术,也被称为电致发光量子点。这与当下被概念误导的量子点液晶电视(光致发光量子点,QD-LCD)完全不同,真正的QLED是不需要额外光源的自发光技术,其原理是量子点层夹在电子传输和空穴传输有机材料层之间,外加电场使电子和空穴移动到量子点层中,它们在这里被捕获到量子点层并且重组,从而发射光子。
众所周知,真正的QLED通过改变背光源的光谱层,让其中R/G/B光谱更加纯净,从而让屏幕颜色更加纯正,提高色彩饱和度、亮度等。但是量子点因其容易受热量和水分影响的缺点,无法实现蒸镀方式,只能研发喷墨印刷制程。所以,受限于当前材料和技术,尚未出现真正的可以实现自发光的QLED电视。据悉, QLED在元件/结构研发上至少需要4~5年以上,距离商用化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有专业人士预估,QLED商用化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自发光QLED迟迟无法到来,一些厂商才开始借用QD-LCD做文章,冒用“QLED”概念。但令人沮丧的是,这些厂商不仅要面对来自长达十年的研发加速压力,还要应付来自消费市场对当下QLED版本的“过度营销伪概念”非议。
如今,这一过度营销不仅对毫不知情的消费者是一场风险,其在显示行业关于“下一代技术”的争论中,也被认为是和自发光技术之间的一场厮杀,这是一场典型的伪命题争论,“液晶电视产品=未来显示技术”完全是量子点厂商推出的营销噱头。
对于目前市面上对“量子点电视”过度营销和形象价值透支的情形,国际OLED协会会长Barry Young在CIOS 2017上公开指责,把QD-LCD电视命名为QLED电视,从而导致名称混乱的营销手段,应当适可而止。电视厂商不应该用QD-LCD产品冒充真正的自发光QLED电视,这是对消费者极其不负责的表现。Barry Young认为,采用光致发光技术的量子点电视,本质仍是液晶电视,液晶显示产品固有的漏光、对比度低、可视角度差、响应速度慢等现象依然不可避免。
QD-LCD与自发光QLED结构对比
此外,在行业中,将背光电视与自发光电视两种不同技术的产物进行比较,其本身并不符合逻辑。在量子点的领域中,能被称为自发光技术的只有电致发光量子点QLED,而且,自发光阵营中的各种显示技术,在未来只会互相壮大,并非互相争夺王位。
如此看来,某些品牌企图依靠QLED电视机实现“量子跳跃”,显然事实并非如其所愿。即便日前有厂商推出的“QLED光质量子点电视”被众星捧月的同时,又豪言“重新定义电视”,但是严格来说,在没有摆脱液晶面板、没有从光致发光跳跃到电致发光的情况下,该如何凭借虚拟概念来重新定义电视?又如何与真正的自发光技术进行一场同级别的技术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