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家电网-2014-08-22)国内可穿戴设备进入“公众”通道。本周二(8月18日),微信官方宣布,即日起,微信公众平台新增设备功能,当前支持智能可穿戴设备接入,其他类硬件设备产品将陆续开放。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尽管到目前为止,除了时尚前卫的达人圈,绝大多数人群对于“圈里热闹”的可穿戴设备仍然还略显陌生,但不可忽视的是,“可穿戴”逐步渗透普通人群日常生活的趋势已若隐若现。
事实上,从2013年起,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在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国已经悄然兴起。自果壳电子去年6月正式推出果壳智能手后,奇虎360去年10月发布了一款主打儿童安全的智能手环;此后,包括华为、中兴、酷派等一大批硬件企业也纷纷研发智能可穿戴产品。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
国内“可穿戴热”只是这个全球潮流的一个缩影。英国移动咨询公司CCS Insight近日发布一项预计,随着一大批新产品即将上市,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增长129%。
数据显示,可穿戴设备在2013年的出货量为970万台,CCS Insight预计今年的出货量将增加到2200万台,到2018年将增至1.35亿台。从累计销量的角度来说,可穿戴设备未来5年的总销量将达到3.7亿台。
另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报告称,2014年全世界范围内将超过1900万个可穿戴设备,这将是2013年的3倍,而从现在到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装运量将产生78.4%的复合年增长率,最终在2018年达到1.119亿的世界运载量。
不同机构的预测数据略有差异,但相同的是数据背后信心满满的增长预期。业内人士表示,从数据可以看出整个行业对可穿戴市场都充满信心,也必将使之成为风口浪尖的产业。
这一产业经历的“风浪”之一就是资本的先行渗透。资本实验室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可穿戴技术领域完成投资交易64笔,披露的交易额为5.6亿美元。
事实上,资本先行蛰伏的意图和迹象已经很明显。今年4月份,可穿戴芯片创业公司Ineda对外宣称,公司获得一笔1700万美元的融资,投资者包括半导体行业巨头高通和三星电子等,这一投资计划似乎正是源于对现状的不满与未来的期待。
Ineda针对智能手表和其他可穿戴计算设备设计低能耗的芯片。“在当今的市场上,人们用智能手机的技术来支持这些手表,这创造了不错的产品,但是没有突破性的产品。”Ineda董事长桑杰·哈(Sanjay Jha)表示。据悉,Ineda将利用这笔资金开发超低能耗的芯片,使可穿戴设备的使用时间延长到一个月无需充电。Ineda董事会成员克里什那·雅拉加达表示:“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物联网产品是一个创新的开阔地,Ineda在恰当的时间,以真正具有破坏力的架构进入了这个市场。”
国内私募投资市场也正经历着这样的场景。不过,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进入2014年以后,可穿戴设备的投资更多地是集中涌向医疗健康领域。今年3月份,移动健康创业公司“37健康”在天使轮融资即获得千万级人民币,其产品为血压管家App。投资方包括秉鸿资本,五岳资本,英诺天使基金,北软天使基金等私募机构及天使投资人赵志平先生。据“37健康”创始人表示,其正和国内几家血压计厂商展开合作,其中跟台湾某知名血压计厂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软+硬”的业务模式。
咕咚网的A轮6000万元人民币融资也与医疗健康相关。这一深创投领投、中信资本创投参投的融资项目,产品包括咕咚社区、咕咚运动App、手环、蓝牙秤等,通过咕咚手环、APP等监测用户运动睡眠等,并在云端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此前,咕咚已于2011年获得盛大资本1000万元的天使投资。
业内人士表示,由今年一季度的投资动向来看,进入可穿戴领域的资金正在猛增,而医疗健康领域越来越被投资人看好,可以预见的是,该领域将持续升温。
这其中,移动医疗、健康服务刚性需求成为支撑可穿戴市场的重要逻辑。“医疗健康问题一直是国民痛点。一方面是传统医疗的不足和局限,另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流动性上升,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的随身医疗、医护,远程实时了解家人身体状况都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移动医疗、健康服务也成为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刚需,商业模式较为明显,因而也成为可穿戴创业和投资的热门领域。”有分析人士表示。
据口碑家电网了解,事实上,健康医疗可穿戴崛起的背后正是移动医疗的兴起。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其中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业内预计,医疗保健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苹果等科技巨头的新产品逐渐成熟,可穿戴医疗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不仅如此,与可穿戴设备密不可分的大数据应用在健康医疗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健康医疗设备所提供的服务是细分的,用户群相对固定,用户特征明显,需求清晰,可利用的数据多。与此同时,传统医疗设备厂商、互联网与科技企业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团队,都在这个领域中探索。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让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发生变化,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控、医疗大数据管理将成为可能。
“目前医疗/健康可穿戴领域方向较清晰,产品待打磨,用户需求需要有好的体验来带动。技术并非不可突破的瓶颈,关键还在于对用户刚性需求的把握和满足,最终还要落实到产品和服务上。”上述分析人士称,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的壁垒仍在专业领域,硬件创业团队与传统行业跨界合作,连接智能、互联网与专业服务,通过设备让用户获得更方便更好的健康/医疗服务,会是一个好的突破口。
所谓可穿戴设备,即延续性地穿戴在人体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具备先进的电路系统、无线联网及独立处理能力的便携式设备,其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就是可长期穿戴和智能化。
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伴随着云计算和传感器技术的突破,视线位移、手势动作、肌肉变化、语音命令等可穿戴设备的创新功能也随之增加,使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摆脱对双手的依赖,为生活和感知带来很大的变化。
1960年代以来,可穿戴式设备逐渐兴起。到了70年代,发明家Alan Lewis打造的配有数码相机功能的可穿戴式计算机能预测赌场轮盘的结果。1977年,Smith-Kettlewell研究所视觉科学院的C.C.Colin为盲人做了一款背心,它把头戴式摄像头获得的图象通过背心上的网格转换成触觉意象,让盲人也能“看”得见,从广义上来讲,这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款可穿戴健康设备。
2012年,谷歌发布了一款穿戴式IT产品——谷歌眼镜。该设备由一块右眼侧上方的微缩显示屏,一个右眼外侧平行放置的720p画质摄像头,一个位于太阳穴上放的触摸板,以及喇叭、麦克风、陀螺仪传感器和可以支撑6小时电力的内置电池构成,结合了声控、导航、照相与视频聊天等功能。
2014年,爱普生发布的Pulsense系列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这些产品整合了爱普生公司行业领先的独创生物感应技术与基于云系统的服务,满足穿戴消费品市场健身、健康和运动需求。
Pulsense系列中的PS-500智能手表和PS-100智能手环,是具有生物识别功能的腕部感应可穿戴设备,对心率、活动强度、卡路里燃烧与睡眠模式具有监控与数据存储功能,是理想的日常活动穿戴产品,也是心脏健康记录设备,并可以通过苹果系统或安卓系统手机应用软件,将存储的自身数据传到在线健康和/或健身服务软件中,或通过电脑上传软件传输这些数据。对于具有多项运动目标的消费者来说,从保持健康、减肥到马拉松训练都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