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为什么连英语老师也能做手机?
(口碑家电网-2014-08-28)
为什么他们,相声演员、英语培训机构、公知......都在纷纷做手机,如今已是中国最大手机厂商之一的小米,其创始人雷军在小米之前的历史中都似乎与手机没有直接关系。他们,为什么还能纷纷做手机?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们在中国!
编者注:罗永浩不光能做手机,还能和测评界人士王自如飙“口水战”,直播引来无数围观。而于昨夜(8月27日晚)进行的这场口水战,似乎跟手机无关,充分显示了老罗在手机之外的天赋。
不久前相声演员王自健宣布也要做手机,受到很大关注——为什么他们,相声演员、英语培训机构、公知......都在纷纷做手机,如今已是中国最大手机厂商之一的小米,其创始人雷军在小米之前的历史中都似乎与手机没有直接关系。他们,为什么还能纷纷做手机?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们在!中!国!
为什么是中国?中国有什么特殊?海银资本合伙人马昕在与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的一次讨论中谈到,从最初的外资引入,到山寨横行、智能手机换代潮起,外资走衰,整个过程,中国经历了全世界任何其他国家恐怕都难以完整经历的两大变化:
一大变化是,培养出了世界上最多的手机人才队伍(严重过剩,大约大厂商一半,山寨一半,且互相流动),随时可以应召(从大厂挖人或者从山寨招募)。而如今活跃在小米、锤子中的手机制造与设计主力,基本都来自曾经辉煌一时的摩托、诺基亚等“被解散”流散的主力,赵何娟称他们为外企“后裔”。
第二大变化是,造就了世界规模最大、最集中、最开放的水平产业链条,你可以在深圳找到各个环节的供应商,并非常乐于提供服务(世界的其他地方没有,只有中国有)。以下是文章:
前阵子看到网上说相声演员王自健要做手机了,然后又引起了大家的不少议论。罗永浩曾是英语老师,王自健是相声演员,为什么他们能做手机?尤其是老罗,已经做出来了,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观察和感悟,也顺便跟大家聊聊手机产业。
一、历史上,都是谁在做手机?
我稍微得往前回顾一下历史、做一些背景说明,看看历史上,都是谁在做手机?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GSM标准初步形成,这可能是最成功的技术标准之一,这么多的利益组织居然在国家林立的欧洲成功的实现了GSM应用(怪不得欧盟能够诞生)。有了欧洲的成功实践,移动通信得在以全球迅速发展。
起初,是技术的发明者们做手机(也背负着最沉重的垂直产业链条)
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主要是技术厂商,也因此自然是他们先来做手机。爱立信、摩托罗拉大家都不陌生,他们自己就是手机的品牌,又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给运营商(那时的几个领导厂商是全能型的)。
他们自己设计手机,定义手机的功能,参与所有的环节:主要芯片(如基带、射频等核心通信器件)都是自己设计生产,其他的如工业设计、结构设计、硬件、软件、模具,供应链管理,生产加工,无线网络测试等环节都是在自己的体系中完成,这是一个庞大的垂直体系,为了推出一款手机,你必须拥有大部分的技术和生产供货体系、销售、售后体系。完成一款手机需要1到2年(需要几千人的队伍)。
这种庞大的体系负担太重,效率低,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调整办法是保留核心业务,其他业务逐步剥离,最终,把全部自有的垂直体系变成多个部分外包的水平的体系:终端部门可以水平的组合第三方供应商的优质资源,完成手机推向市场。特别要指出的是后来的手机王者Nokia、Samsung,Apple都没有自己的手机基带芯片,Samsung甚至从来没有过有影响力的OS。可见,所谓核心技术并不是唯一的指标,品牌的整合能力才是王道。
之后,运营商逐渐获得控制权(强盛时他们的品牌盖过了厂商的品牌)
手机用户需要支付通信费用,运营商利用这个入口优势逐渐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比如,运营商可以提供补贴,减少用户的购机门槛)。
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都无法挡住运营商的影响力。曾经最大的运营商沃达丰的定制要求庞大到只有很有实力的终端厂商才能玩得起,在日本有一段时间,运营商几乎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要求厂商生产手机,这也导致日系的品牌在国外表现很差,因为他们在国内的积累,很难用到国外的市场,运营商繁琐的定制体系极大的影响了创新。
只有顶级品牌,才能不用理会运营商的定制需求,后来的苹果就是其中之一,非常强势,这是很罕见的。由于主要的销售渠道被运营商控制,影响力小的终端品牌对终端的话语权很少,和运营商之间有很强的依附关系,强势的运营商品牌盖过了终端提供者的品牌。
那么,具体到国内,当时中国都是哪些人可以做手机呢?
一开始是政府指定。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对掌握GSM标准的国外厂商开放中国市场,但条件是政府发放牌照给指定的一些企业,这些企业(国企)能够经营手机终端业务,不用缴纳GSM专利费。
这个好似保护国内品牌的政策实际造成了很多问题,最后不得不取消。国内这些有牌照的企业那时完全没有技术,做出一部手机是个难题。由于手机当时是个极高利润的市场,超额的利润引发了不可遏制的市场冲动,各路大军挺进这个市场。
闻风而来的民营手机设计公司迅速利用机制的优势从国外购买、或者大规模从外资通信企业挖人等手段获取了所需的技术和人才,把手机设计方案卖给国有品牌公司,这些公司只要贴牌,并利用自己的产线生产(甚至生产都是外包)、渠道销售就能向市场提供手机。有了手机设计公司的助阵,品牌可以轻装上阵,一时间国产手机挺红火,手机设计公司的日子也很好过,促进了更大规模的招兵买马,几年中就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新的手机设计公司不断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