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口碑观点>>在中国,为什么连英语老师也能做手机?

在中国,为什么连英语老师也能做手机?

2014/8/28 14:34:11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佚名
分享到:
'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山寨机的逆袭时代——这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后来震惊了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做手机?

市场的扩大引得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到这个领域,但那个时代十余家基带芯片厂商给出的芯片方案大都是半成品,支持也差,手机设计公司做出一个稳定的产品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这对市场需求来讲是个巨大的瓶颈和门槛。这时,一家原来做DVD多媒体芯片的台湾公司瞅准机会突然杀出,提供整套接近完成的手机方案,虽然一开始功能、性能一般,但是时机非常好,巨大的游资正需要这样的平台,有了这个接近成品的方案,十几个人的小团队几个星期就能做出一款手机。

MTK也因此不断的发展壮大。因为那时候拍照还没有放开,因此,私自做手机的小厂商就是和政府政策对抗的山寨了,这个名字起的很形象(现在手机拍照的限制虽然已经放开,但大家还是习惯性的称弱小品牌和没品牌的为山寨)。

山寨机的兴起给原来的设计公司/国有品牌以巨大的打击,造成了原有体系的迅速瓦解,手机人才源源不断涌向深圳,纷纷成立自己的设计小公司,红火的生意又培养了更多的手机产业从业者。手机设计公司的泛滥,使得希望在这个领域淘金的外来力量进入行业的门槛大大降低,激烈的竞争使得所有行业的秘密都能清楚楚楚的摆在他们的面前,几乎是完全透明,也因此,各路人马得以顺利进入到这一市场中。

中国独有的市场环境给了山寨厂商以机会。首先是国有品牌的“牌照”保护,他们只是贴牌就能赚大钱,这种堂而皇之的腐败摧垮了很多厂商的意志,最终这些正牌军几乎全部都覆灭了,山寨却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其次是中国有个巨大的草根市场,这个市场对质量要求不高,喜欢高仿,山寨机正好把握了草根群体的心态。另外,政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行动,也不监管质量,放任器件从香港的走私逃税,这一切使得山寨得以迅速发展。巨大的过剩的从业队伍不断分化,产业环节进一步细分,成本进一步下降,规模又进一步扩大。

山寨机其实就是当今中国文化的一个表象和产物,代表一个庞大群体的文化需求。大家可能会笑,但你不妨回顾一下:诺基亚给我们带来的是欧洲的一种文化气息,三星带来的是韩国文化,苹果是一种美国文化,成就他们的是背后的文化和世界对这种文化的接受度。

在这个行业里,出现过很多人物(但是大多数技术派人物似乎大多没有话语权,因为他们除了技术和从业经验外并不掌握资金和渠道等市场资源,历史惊人的相似,就跟现在他们不得不忍受雷军、老罗之流乱喷一样,那时的专业人士也只能依附掌握资源的江湖大佬,一直鲜有话语权),掌握资源的大佬和现在的老罗一样,大都是很有情怀的,他们对产品非常狂热,是偏执狂的产品经理,整日里滔滔不绝,指点江山。

可惜,他们那时候没有社交网络传播,所有的都成了故事,不被人知。有一点要提到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使中国的手机走向了世界,在很多地方扎根,给世界带来了如今的中国文化气息。

这导致部分的结局是这样的:

1、培养出了世界上最多的手机人才队伍(严重过剩,大约大厂商一半,山寨一半,且互相流动),随时可以应召(从大厂挖人或者从山寨招募);

2、造就了世界规模最大、最集中、最开放的水平产业链条,你可以在深圳找到各个环节的供应商,并非常乐于提供服务(世界的其他地方没有,只有中国有);

3、击垮了大部分国有品牌;拖垮了很多世界品牌;拖住了中国移动这种世界最大、利润最高、垄断最强的运营商的脚步,使得中国仍然存在巨大的手机零售市场,保留了用户购买零售机的使用习惯(这对于很多发达市场都是不可想像的,强大的运营商和大厂商基本是控制全部市场,但在中国,就是山寨、大厂商和运营商三足鼎立的格局。

当然,这和TD也特有关系,政府把这个东西让移动做,让他错过了进一步控制市场的机会);促进了MTK和高通的崛起,使得其他手机基带芯片公司被边缘化,高通的5模13频,使得一个手机能兼容世界现存的所有网络制式,通信技术的一个高峰;华为、中兴的逆袭成功,原来对天发誓不碰终端的华为舒舒服服的进入了这个市场,华为有网络端的深厚技术积累,终端有海思的核心芯片,是国内乃至世界通信业的当之无愧的技术巨擎。

二、做手机的中国新模式崛起

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如今,从来没做过手机的挑战者一举超越,成为智能手机的主导者,形成崭新模式:

1、iPhone的兴起(之前没有做过手机的计算机公司的手机之路),采用硬件扩展模式(HW Eat SW)

互联网的的迅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出现在手机上是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必然。很多厂商前仆后继在这个方向进行了探索,一直没有气候。终于,苹果在合适的时机推出了革命性的产品。虽然稚嫩,但好在强大的对手们在开始没有反扑,后来又昏招叠出,使得苹果利用宝贵的时机发展了起来。一次成功,成为新霸主。现在,智能手机已经超过功能手机的市场份额,成为主流。这里总结一下苹果创造的模式:

1)粉丝经济早就强势文化影响力:历史上,喜欢苹果的都是小众,但这个小众不断壮大,在文化上的影响力逐渐盖过了微软代表的PC的实用、商务型的文化,苹果是粉丝经济的又一个代表作。利用粉丝的示范效应,以及美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改变了世界,也是美国强势文化的一个证明。举个例子,卖到中国的产品曾经一半是靠华人背过来的,正式卖到中国市场的产品的也不需太多理会,有人会买了当礼物送,缺wifi送wifi,不会麻烦苹果,不会操作的,派人上门教,坏了,上门帮你处理,总之,苹果又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待遇可能算是粉丝经济巅峰表现了,夹道欢迎,排除万难,帮你传播。这种登峰造极可以从每年万种期待的苹果的发布会,几乎每天可见的免费的被各类媒体猜测和报道等来证明,总之,在大家的帮助下,使得苹果成为现金储备最高的公司,市值最高的公司。

2)生态链整合,创立当今的智能手机标准:苹果虽然没有基带芯片(使用高通的),之前从来没有做过手机,但是他就是按照他的全新理解,用iPhone和iOS,App Store,iCloud,iPad,iPod,Mac,OSX以及多个重量级软件应用等系列产品维护了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他确立了如今智能手机的标准(可某种程度类比当初IBM确立PC机标准一样):硬件形态是直板大屏幕、单一机型每年迭代(每次性能几乎提升1倍)、软件扩展用Appstore、硬件扩展通过配件等;苹果整合了实力最强的供应商体系,世界最好的硬软件技术在涌向苹果。

3)通过硬件扩展:硬件成功后,用生态链的优势吸收优秀的东西进来,不断扩大设备体系的互相支撑,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推出自己的互联网服务,力图吞噬软件和互联网的地盘。

有不少中国竞争者在模仿以上的这几个套路,有句话说的好,如果苹果不知怎么办了,业界也都失去了方向。

2、Google的兴起(之前没有做过手机的互联网搜索巨头的手机之路),采用软件扩展模式(SW Eat HW)

苹果公司在OS上其实有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在品牌、硬件领域也有30年的积累,乔布斯的跨界经历,以及iPod的成功,使得Apple夺取了互联网手机的先机,苹果的iOS自家专有。

而此时,市场上没有合适的互联网手机OS:linux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微软举棋不定,Nokia突然放弃Symbian,关键时刻,谷歌把一个小公司Android收购过来,利用谷歌如日中天的互联网神一般的地位,把一个从来没有市场化的产品推向前台,由于免费开源,加上谷歌的领袖地位,在市场急于追赶iPhone的背景下,Android得到宝贵的发展机会。国内厂商有机会免费获得一个被世界认可的软件平台,搭上便车,就能交出一款智能手机产品。

这正是市场需要的东西,也因此,谷歌一战成功,顺利成为手机业的一个新霸主。

3、移动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他们不需要做手机,可是智能手机会用他们的服务),采用服务扩展模式(Service Eat Everything)

也因此,廉价的Android手机遍地都是,使得BAT的微信、淘宝、百度、高德、其他(游戏、视频等)的手机版得以大量部署,使得中国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中国的多个互联网巨头经过尝试最终没有做手机,原因很多,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服务已经成为每个智能手机的必备,加上谷歌收购MOTO后又卖掉,证明互联网的巨头可以不拥有智能手机业务,但他们仍然能力把他们的服务部署在每个智能手机上。可怜的中国运营商一直这么多年的努力,手机上的服务没几个受欢迎,这绝不是巧合,爱立信现在开始替运营商维护设备,谷歌自己要建设网络覆盖,未来的运营商的产业地位堪忧。

部分的结论是:

他们联手做掉了Nokia ,形成了世界手机产业的新秩序、新模式(Sumsung等国际、国内厂商,以及后面的强大的供应商体系也有很大贡献,但篇幅关系,只能略过不表了)。目前阶段,手机的产业的争夺,都可以归纳到以上这三种模式。不要小看第三种模式,很多智能手机后知后觉的用户之所以要买智能手机,是因为他们必须要使用微信、车载导航、打车软件等服务而不得不为之,他们不那么关心手机的品牌,使用的是谁的操作系统,他们是要上面的服务。

'

责任编辑:马昕

标签
中国
老师
手机
分享到:

【口碑家电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转载:其他(非口碑家电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供稿(包括供稿配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作者观点,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2、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或使用了版权图片,请联系我我们(13264435052)或发送邮件至1476374124@qq.com,一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3、凡本网注明"原创"的内容,均为口碑家电网原创,转载时请在显眼位置标注"来源:口碑家电网"。

附则:对免责及版权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口碑家电网所有。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