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口碑家电网了解到,2015前三季度白电上市企业的成绩单出炉了,从整体来看,三季度的白电销量依然喜忧参半。
美的集团:营收增长2.10%,净利润增长23.0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增长8.66%。
格力电器:营收增长-17.6%,净利润增长1.2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增长-3.7%
青岛海尔:营收增长-11.1%,净利润增长-18.6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增长-13.06%,其中三季度净利润下降57%(季报未提供,自己计算)
小天鹅,:营收增长23.57%,净利润增长33.3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增长32.43%
美菱电器:营收增长-4.74%,净利润增长-32.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增长-31.79%,其中三季度净利润下降96%。
海信科龙:营收增长-12.6%,净利润增长-35.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增长-66.35%,其中三季度净利润亏损。
有上市家电厂商开始季度亏损,高增长多年白电行业的冬天开始到来。
美的集团和下属小天鹅是唯一营业收入没有下降的企业。这点还不错。
小天鹅的大幅增长说明洗衣机市场在复苏,并且小天鹅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空调行业迎来冬天,大量的渠道库存需要消化,却赶上凉夏。二线品牌海信科龙陷入季度亏损。
冰箱行业的日子看样子也不好过,以冰箱为主的美菱电器三季度利润下滑幅度96%,处于亏损的边缘。青岛海尔的三季度的净利润也大降57%。
在行业情况如此下滑的情况下美的集团的三季度营业收入下滑9%,净利润增长1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增长-1%,这个成绩令人满意了。
下面看看其他细节
小天鹅
最好看的是小天鹅的报表,应收减少,存货不变,显示渠道销售良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大幅增加,理财规模大幅增加,财务费用不断贡献利润。出现了一笔短期借款,估计是子公司短期流动资金借款未还所致。
海信科龙
应收大增,反映了公司大力渠道压货。负债增加不多,资产负债表状况还是很好的。收入下降,营业利润亏损,显示公司为了销售和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进行了大幅度的降价。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数,显示了当期的经营局势很严峻。公司虽然季度亏损,但是作为多年盈利的公司,积累了比较丰厚的财务基础,中短期没有破产倒闭的忧虑。
美菱电器
应收有所增加,存货略有下降。长短期借款总额减少,总体负债增加不多,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增加,虽然公司三季度净利润大幅下降,但是财务状况还是很健康的。
青岛海尔
卡萨帝等高端产品收入增加,智能家电战略向前推进。应收存货控制平稳,短期借款基本持平。总体负债有所减少。财务数据文件,唯一缺点是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减少较大。
美的集团
美的非经常性损益大增,一方面是政府补助增加较多,另一方面是委托他人投资的损益大增。财务公司规模扩大,业务越来越复杂。投资收益16亿,钱很多,分红回购不成问题。
美的集团下半年参加的路演,策略说明会明显增多,还有在英国和香港举办的,表明公司对于市值管理重视程度提高。中国证券金融公司持股1.27亿股,占2.99%,方洪波持股9132万。期望国家和领导都能赚钱。
与安川合资的机器人企业值得期待。在建工程增加2亿,主要在分子公司,不知是否机器人工厂的在建?
应收总额增加101亿,存货降低65亿,库存前移,一方面表明向渠道压了不少货,另一方面是给与经销商更好的条件。
长短期借款均大幅减少,说明公司现金充裕,财务状况很好。
第三季度营业利润有所下降,如果不是营业外收入,净利润也会下降。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加,公司的盈利质量很好。
格力电器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下降22%,扣非净利润却能够增长21%,这是让人困惑的问题,难道产品成本的下降能大于格力促销降价的力度?看损益表,发现除了营业成本下降50亿以外,销售费用也大幅下降了30亿,另外就是财务费用下降了9个亿。这几块基本构成了其三季度成本的下降。这里面最难让人理解的就是销售费用下降了,网上很多大侠都在进行复杂的销售返利的演算,对于我来说,既然不持有格力电器,就不费那个心了,总之知道不正常就行了。董明珠的心我永远不懂。即使在几项成本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与美的集团类似,其营业利润也是小幅下降的。由于巨大的营业外收入,使得其净利润得以轻微上升。但是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收益还是轻微下滑,不知是衍生品亏了还是炒股亏了,不去详细分析了。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的营业利润是轻微下滑的,全靠营业外收入,才保证净利润微升。说明主业的情况并不乐观。毛利率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好。前三个季度的综合收益也是略有下降。
在建工程大增,不知还在建设啥生产线?
短期借款大涨,不知母公司新增50亿的短期借款作何用途?
持有港股万达商业和红星美凯龙的股票价值16亿
应收 存货下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大幅增加,销售情况看来还不错。
总体看来家电厂商业绩分化,美的,格力经营状况尚可,其他几家利润下滑明显,一个季度的下滑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是如果市场艰难状况持续,有些厂商就会面临生存危机,而优势厂商能否自保,还得观察。